2000年11月30日星期四

梁文道:工運中尋求文化因素

【蘋果日報-蘋果論壇】已經結束的「工人大笪地2000」,可能是本港歷來標榜「工人文化」的活動之中,最有規模最為全面的一次盛會。這個由本地多個組織、團體及一些外來嘉賓樂隊協力促成的活動有演出,有展覽,也有錄像放映,還有多個工作坊和集會。甚麼是「工人文化」?這類標榜工人文化的運動意義何在?

講「文化」是六十年代之後的同性戀運動、綠色運動、女性主義運動、青年運動、反戰運動和社區運動等「新社會運動」的特徵。這些新社會運動強調意識的變化,社會心態的更改,文化自然是一個重要的戰場。大異於如傳統工運那類以利益再分配、政策再制訂為重點的老式社會運動。也因此我們很少看到一些傳統的工會組織有興趣栽培所謂的工人藝術家,搞「工人劇場」。

通過文化建立尊嚴

在這樣的背景下,要談工人文化就必須兼及「運動的文化」及「文化的運動」等兩個層次。先說「運動裏的文化」,是要以文化媒體為手段,鞏固運動的基礎和促成其既定的目標。

「文化的運動」則是把工運帶進文化領域,為工人運動尋求文化表現的運動方式。就像同志運動以同志電影為手段,在社會的文化戲場上作戰,爭取對性取向新社會運動一樣,透過文化表現去建立工人的尊嚴及其文化生活的正面價值,並且改變社會對於工人(特別是邊緣勞工)的偏狹印像。

「工人大笪地2000」這類活動可說是兩面作戰,既要在已有的工運內培養使運動壯大成長的文化因素,又要在現存的文化媒體領域裏劃出新的疆界,正是路漫漫兮其修遠。但在期盼有一天或許會有一個工運版林奕華在大會堂開足十場工人劇場之前,我們不得不面對以下幾個問題。

工人文化資源何在

首先,正如浸會大學的梁漢柱在一次論壇上提出的,香港的工友究竟願不願意承認工人的身分,又是否能為這個身分自豪呢?另外,我們有沒有一個像英國那般長遠而自成一格的工人文化傳統呢?如果沒有,工人文化運動的資源在那裏呢?是否就是常被視為粗俗不具主動表現性的香港大眾消費文化呢?目前參與工人運動文化的朋友,不少是「有文化」的知識分子,他們如何能很自覺地介入這種局面?而且香港的文化政策向來有嚴重的「精英」「教化」傾向,資源上是否有利於工人文化活動?會得到批准嗎?

在中文語境下提倡工人文化,會不會令人聯想起中國共產黨那種文藝要為工農兵服務的意識形態呢?今天的中國可能正是最需要工人文化運動的地方,這場運動往中國串連的同時,如何迴避官方所謂的「工人文化」的扭曲,維持自身的自主性,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