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男女】讀點歷史,你會更加困惑,原來英國竟曾以美食著稱。真的,早在都鐸時代以前,歐陸各個王室就在流傳英格蘭的盛宴傳奇,大家都以參加過海峽那頭的豪門夜宴為榮,沒去過的則一邊流着口水一邊幻想那些充滿想像力的神奇菜餚。相比之下,法國根本算不上甚麼,因為我們今天所知的法國菜在那個年頭還不存在。到了啟蒙時代,法國出過一股英國熱,巴黎頗有幾家英式酒館,很受歡迎,文人雅士都說還是對岸的東西好吃。
這一切聽起來是那麼地不可思議,法國人竟然艷羨英國佬的食物?如果他們不是說謊,如果歷史的記載全是真事,那英國的飲食文化一定是經歷了一段由盛轉衰的巨大變化,從前很好,只是後來壞了,而且一路壞下去,直到最近十年。我們今天去英國吃喝,很難證實古老的傳說,但也不是全無蛛絲馬迹可尋,因為倫敦就有幾家立志守住傳統發掘歷史的名店。看看他們怎麼復活過去的榮光,當能想像英格蘭飲食的昔年盛況。St. John就不必多說了,這家裝修樸實但名氣極大的店子幾乎上過所有電視飲食節目。就連蔡瀾都把它列進必吃名店,所以去過的香港人很多。由於他們標榜不浪費任何生命,保證要把一口畜牲由頭吃到腳,菜單裏便有不少內臟,大家吃過都說原來老外也開始懂得內臟的妙處了。可是老闆Fergus Henderson多次明言,他的靈感全在過去,英國人本來就會在各種古怪臟器上搞花樣。說得也是,牛肝豈不正是英式餐館的必備項目?更不必談蘇格蘭的Haggis了。還有「Rules」,這家倫敦最古老的食肆,自1798年以來就保存了傳統英國食物的精華,沒有太多花俏,老老實實,把大家心目中很平凡的英國菜做到最好,每個去過英國的食客大概也都會光顧。比較讓人意外的是「Quo Vadis」,開在人來人往的蘇豪區,沒有太多外國遊客注意,我也是為了它那座房子是馬克思故居才專門一探的。菜單就是一張紙,每道主菜都不超過十九鎊(以倫敦而言,算是中高價格,很公道了),菜名也都簡約得很。可是它的食物真做到家了,最常見(也最容易被小酒館做得無味)的煙鰻魚也弄得味道豐滿,最單純的燉牛臉肉也都調冶得用心細緻。廚藝是帶了點法國風沒錯,但每一道菜的菜譜卻都流着英倫三島的純正血統。要說傳統,又怎能忘記「肥鴨」大老闆Heston Blumenthal那家未開先轟動的「Dinner by Heston Blumenthal」呢?就在曾蔭權指定入住的文華東方地下,周一到周日開足七天天天滿座。這家店開了不到一年,就被選上某礦泉水贊助的全球一百大餐廳排行榜的第九位,得了米芝蓮的第一顆星星。雖說這個排行榜很不可信,反映的是食肆的火熱程度多於真正實力(有甚麼食家敢說自己年年吃遍全球,夠資格給全世界的餐廳排名?);但它這麼受歡迎,一年多後仍是「talk of the town」,我想多少有些料子吧。可是我仍然擔心,在這位極懂公關噱頭極擅做騷的老闆手下,這家宣稱菜單上每樣菜式都有來歷,而且歷史全都不短於一百年的潮店,會不會名不副實。尤其那些所謂「被歷史遺忘了的英國經典」,它究竟真是俊美老殭屍還陽復活,還是另一次分子料理實驗出來的科學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