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男女-味覺現象】十九世紀,澳洲曾經掀起過一股淘金熱。根據當時的一份民意調查,竟然有四分一的英國人打算移民澳汌,加入尋金大軍。這股熱潮迅速改變了澳洲的形象,一個原本烙上了流放罪犯刻記的旱土,現在變成了改變命運的寶地。許多人真的因此致富,憑着金錢的力量晉身上流社會。就和我們今天見到的中國一樣,一個暴發的國度必然會引入大量舶來奢侈品。而當年進口澳洲最大宗的奢侈品,竟然是北美洲生產的冰塊。
想像一下那年頭的技術條件,要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山上和冰川挖掘冰塊,然後裝箱儲存拖到海港,再由輪船經過半個並不太平的太平洋,一路上風吹雨打陽光暴曬,這是段多麼不容易又多麼漫長的路程呀。為甚麼那些不惜腰中錢的淘金客要花一大筆銀両來買冰塊呢?那是因為他們可以在炎熱乾燥的環境底下,出了一身大汗之後,享受到一杯清涼的冷飲或者甜美的雪糕。
從中國到美洲,從宋朝到十九世紀,在那冰箱還沒面世的時代,冷飲與冰涼的甜品皆是夏日裏的珍寶,價格高昂,一般百姓根本無福消受。在那個時代,人類還沒有冷凍食品的觀念,冰涼只是一種口感。儘管已經有了地下冰庫,但冰塊的主要作用還是為了增添飲料與甜食的風味。
小時候我在台灣還見到過日治時期留下來的老冰箱,那種冰箱不插電,靠的全是箱體的保溫功能與大型冰塊的冷凍效果。這種冰箱已經可以用來存放食品了,然而,並不是人人都有這種需要,因為大家始終不信任冷藏過的食物。
一百多年前,一些有頭腦的商人開始試着製造小型冰箱,鼓勵店家和主婦用它來存儲食物。不過,大部分消費者都早已習慣了天天買菜天天吃完,他們擔心冷藏的東西不新鮮,尤其害怕市場上的奸商會拿冰存了好幾天的食材當鮮貨騙人。這是一整套文化觀念和社會習慣的問題,冷藏食物的想法太新奇了,沒有人明白我們為甚麼好端端地要跑去吃凍肉甚至冰存過一季的蔬菜,也沒有人曉得我們為甚麼不願每天到市場買菜。所以,雖然冰塊商人早就形成了龐大的勢力,美國的通用電力公司也早在二十世紀初發明了電冰箱,可是那些不插電和插電的冰箱始終無法打進家家戶戶。
如今回顧那個前冷凍時代,我真覺得不可思議,人果然是一種善變的動物。只不過短短一百年,冰箱就已經成為任何現代家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了。我們不再有日日逛市場的必要,大可以一周一次買齊七天所需的肉和菜;我們不再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也能夠買到不屬於這個季節與這個地方的食物。每次我在超級市場看到一些美國牛肉、日本吞拿以及菲律賓芒果上貼着「新鮮」的標籤,我都不得不反問自己,究竟甚麼才叫做「新鮮」。現代冷藏技術徹底顛覆了「新鮮」的定義,幾近完美地達致食物保存方式的終極階段。假如古人也有這套技術,也像我們一樣依賴冰箱,也許這個世界就不會有泡菜、鹹魚甚至罐頭了。假如古埃及人懂得使用冰箱,他們不只會首創啤酒冷喝的傳統,而且也用不着那麼麻煩地製作木乃伊了;於是你去參觀金字塔,看見的說不定就是一個大冰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