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0日星期五

梁文道:重看皇后碼頭的不朽

儘管皇后碼頭早已夷為一片平地,而曾經簇新的中環天星碼頭也變成了日常生活的尋常景物,兩年前發生在那裡的浩大抗爭似乎不用再提了;但是直到今天,我才在模糊的記憶裡頭了解到當時那場運動的氣氛,以及它潛在的意義,因為我看到了謝志德的照片。謝志德是香港最優秀的攝影家之一,但是對許多社運人士來說,他更是種種抗爭的忠誠紀錄人。當時間過去,喧嘩聲淡遠,他的照片便成了一種詮釋,例如他現在公布的這一輯皇后碼頭保育運動存像。我還記得那一兩個月,幾乎每天都有很多人去皇后碼頭拍照。拍一座碼頭,你多半會把它當成背景,注意它的功能本質,從而聚焦於岸的船舶;注意它休閒的用途,猶如一座觀海台,以它為取景的角度拍下海港的風光。但在謝志德這一輯照片裡頭,海面所佔的比例竟然出奇地少,船隻出現的次數也是屈指可數。為甚麼?沒有海洋也沒有船艇,在他看來,皇后碼頭究竟是個甚麼地方呢?

原來它是個大型的客廳。首先,我發現謝志德拍下來的大沙發份外搶眼,奇詭而安穩地座落在碼頭的正中央,四周圍繞著標語橫額與橫七豎八的生活用品。這就是當時那場運動的環境了。八十多天以來,抗爭者露宿碼頭,漸漸把它變成適宜人居的地方,有草蓆,有飯煲,還有那張極富象徵意義的大沙發。他們似乎是在霸佔公共空間,但在另一個層面上卻恢復了皇后碼頭的某種本性。比如那些無處不在的欄杆與柱子,謝志德大量使用它們結構畫面,形成相片裡可堪椅靠的自然線條。抗爭者也用它們規劃出自己起居坐卧的空間區隔,顯得如此正常,彷彿這座碼頭本來就是一個有待人們進駐的住家。我在那些照片裡看見許多不認識的人,他們只是來閒逛參觀,與抗爭者溝通交談。莫非這就是抗爭者口中的「公共空間」?

謝志德為幾十位抗爭者一一塑像;請他們在這個公開的大客廳裡選一個角落,然後對準鏡頭,留下他們的影像。據說所有的攝影都是死亡的見證,因為每一刻都不可回頭地逝去了,而攝影卻記取那終將消失的一剎那。正正是在這一點上,我看到了謝志德與當時其他拍照者的不同,也看見了那些鏡頭下的抗爭者和很多遊客的差異。其他的拍照者與遊客來到此處,是為了憑弔,他們也許同情甚至支持這場運動,但他們不相信它會成功。

但這些抗爭者,看他們的笑容神情,似乎打從心底相信自己一定會勝利。所以,謝志德不是在拍必死的建築和風景,而是在拍一些「不死」的人。起碼在這些照片裡面,那些人,那場運動以及作為背景的那間客廳,穿越時空地活下來了。在這一切盡皆湮滅之後,這種死去的不朽格外叫人刺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