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9日星期四

梁文道:期待中國媒體的「軟管理」

中國的職業新聞工作者受制於官僚化的管理,遇到大事得先等通知,即便最後去到了現場,也比網民慢上好幾拍了。而且傳統媒體也很難以「權威」自誇,標榜自己的新聞最客觀最全面,審核消息的過程只求真的新聞專業為準;明明大家在網上能夠看到故事的不同版本和豐富細節,你憑甚麼說你才是最正確的呢?

這就是今天中國媒體的最大危機了,它是一種信任的危機。美國受眾棄報紙取網絡圈的只是方便,未來的中國受眾則是壓根兒不再相信報紙。權威傳媒甚至被人當做笑話,其報道模式成了有名的段子:「前面十分鐘領導很忙,中間十分鐘國內形勢一片大好,後面十分鐘國外局勢非常動盪」。雖然這只是笑話,未必就是實況的準確呈現,但它背後那種壓離的情緒卻是遮也遮不住的。

從保守的新聞角度來看,這股趨勢的危險在於它會為許多未經證實的小道消息製造了繁衍空間;有心人更能惡意生產謠言,讓它們在網絡上蔓延變奏,掀起傳統傳媒澄清不了遏止不住的破壞力量。如果從有效管治的要求來看,它帶來的問題就更嚴重了。幾年前,沙士疫潮帶給大家的教訓是政府必須第一時間搶佔新聞發放權,務求最快最真,毫無保留地公布它所掌握的資料;如此方能消弭謠言耳語的散布,免除人心惶惶搶糧搶水的亂象。然而這裡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政府發放消息的渠道本身必須是可靠的。如果民眾平常就不能完全相信電視報刊,以為手機和網絡上的東西才是事實;到了危機時刻,傳統媒體還能發揮穩定局面的作用嗎?單以這一點而論,政府的權威和傳統媒體的權威是綁在一塊的。所以,為了維護有效的管治,看來就得協助傳統媒體恢復它們應有的權威;拆牆鬆綁,使職業記者的速度跟得上一般百姓,使新聞流程更自主,事件的覆蓋更全面。這不一定能讓傳統媒體順利度過技術變革和產業轉型的難關,但起碼能令它們不致於輸掉信任的搶奪戰。

或許有人會說,不用這麼麻煩,乾脆把「微博客」通通封掉,不准發售一切帶鏡頭的手機,然後加大網絡的過濾與監控就好了。當然,我們都知道這種建議是何等地荒誕,何等地不可行。

三十年前,根本沒人猜到手機短訊會是主要的人際溝通形式,facebook會把筆友變成歷史名詞。技術的演化實在太快,馴服它的努力往往就像兮父追日,徒勞無功。政府對信息溝通的管理因此也很難再停留於鎖定信息源頭的「硬管理」,反而要逐步轉型為利用信息市場的「軟管理」;不能再以阻擋不利資訊為最終目標,而要預設一切資訊皆有可能流布的情況,從而思考種種對應策略。

不過,這已經是另一個話題了。(如何拯救中國媒體的權威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