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730-觀念】一般人說起梅蘭芳,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在戲曲上的成就。一般人提起葉問,很自然就會扯上「李小龍的師父」這六個字。一位空前絕後的藝術大師,一位開宗立派的武術巨匠,皆不以抗日著稱,但卻分別被《梅蘭芳》和《葉問》這兩部電影拍成了力拒強讎的英雄。更妙的是,這兩部傳記電影皆有傳主後人的參與,據說是為了讓電影更真實。
葉問的高潮是他和日本佔領軍的將領來了一場中日武術大對決,《梅蘭芳》則以他拒絕日本粉絲的登台邀請替整部片子寫下最光輝的結局。兩個日本軍人,一文一武,一個想請梅蘭芳用京劇替日本掌握中國民心,另一個想要葉問教導日本軍人武術之道,兩個都是中國文化的仰慕者;因此兩個人都可說是未戰先敗,而我泱泱中華自然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厲害得很。
可是真正的武術迷與京劇迷會怎麼看這兩部電影呢?我相信葉問絕大部分的徒子徒孫,都不曉得早在大師兄李小龍怒打日本人之前,葉宗師就已經有過這麼燦爛的抗日戰蹟。他們或許反而記得葉老先生出身富貴,早年曾經東渡日本留學。
說也奇怪,電影不只沒有顯示出這段經歷,甚至還乾脆讓葉問變成一個不懂日語的純正中國好男兒,與日本軍人的一來一往全要靠一個漢奸居中翻譯。梅蘭芳避居上海期間「蓄鬚明志」,乃大快人心的真事一樁;可是在他的仰慕者心中,這件事再重要也用不著花掉整齣戲三分一的篇幅吧?如此重彩濃墨,似乎這才是他一生中的完美結局。
《梅蘭芳》一直被外界詬病的一點是梅家後人干預過多,不只阻礙了編導的創作自主,還不惜扭曲事實以為先人製造出完美的形象。例如好好一位齊如山,身為梅蘭芳的藝術導師,戲裡頭卻要更名改姓,只因他是個後來跟著蔣介石跑去台灣的國民黨!在我看來,它和《葉問》更值得關注的,其實是它們怎樣在民族主義成為主導意識形態的情況下,刻意把兩個人物描繪成民族英雄。
電影當然有藝術的自由,可以虛構,能夠改篇。但是這兩部片子的製作團隊與兩位傳主的後代彷彿覺得光是藝術與武術的冠冕還不夠,非得扯上民族大義才叫做完美光榮。這到底是為甚麼呢?是為了迎合今天的觀眾口味?還是看到《色戒》「美化漢奸」之後的遭遇,要趕緊站穩政治正確的大方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