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6日星期六

梁文道:計劃形象的貧困

【明報-筆陣】雖然有許多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為計劃經濟體系翻案,認為它並不像一般人所說的那麼一無是處,甚至還起過不可或缺的作用。可是今天,仍然相信並且完全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到底是寥寥可數了。中國也曾是個奉行計劃經濟的大國,但是過去30 年的改革開放難道不就是一個國家逐步退出經濟生活,讓市場機制代替政府計劃的歷程嗎?現在我們面臨的下一個問題是,中國會不會也漸漸放棄「計劃形象」的老路,不再硬性地經營政府和國家的形象,也不再為了所謂的「正面」效應而任意塑輿論環境的生態。

什麼叫做「計劃形象」?什麼是「正面」效應?我們看看北京奧運開幕式上的兩樁「造假」事件就知道了。

首先是那場先聲奪人的巨型足印煙火秀。原來北京奧組委深怕現場效果不如理想,所以預先以電腦動畫技術錄製了這個場面,然後把它加插在當晚的實直播裏頭。雖然開幕式總導演張藝謀在事後的訪問中立刻承認此事,但我們還是不能不說,這個手段已經完全改變了大家對「實直播」四個字的一貫認知。顧名思義,「實直播」就是實時地把發生在某一地點的事件直接傳送給觀眾。如果主辦機構明明知道自己會在這次演出裏插進如此一段加工畫面,但又不立即以字幕等形式坦白聲明,這晚的「實直播」難道不是一個騙局嗎?

其次則是贏盡全球觀眾歡心的林妙可被揭發只是那段《歌唱祖國》的幕前替身,真正在演唱的其實是背後的楊沛宜。按照中國媒體的一貫說法,這是不折不扣的「假唱」,不止有違職業操守,甚至還可能觸犯了國家為打擊「假唱」歪風而專門訂立的政令。就算退一萬步講,你也總該還幕後代唱的楊沛宜一個名譽吧。即便是電視電影這些娛樂產業,也總會把替身演員的名字全部列出。如今一場史上最多觀眾收看的電視大秀怎能公然做出這麼不公平的劣行呢?

根據開幕式音樂總監陳其鋼的說法,這麼做是為了「國家利益」。因為林妙可雖然長得很漂亮,但歌聲的音域卻不夠寬;而楊沛宜的演唱美則美矣,卻又壞在正處換牙期,形象不佳。也就是說,無論是一個相貌可愛但歌唱得不好的小女孩,還是一個聲比天籟但樣子不夠動人的小女孩,都不能恰當地滿足「國家利益」。

這番話傳出之後,輿論譁然,大家都不能理解這等小事何以會上升到「國家利益」的高度;更有許多人為楊沛宜抱不平,覺得她清麗可人,絲毫不下於林妙可。

音樂圈的人都曉得貴為現代音樂大師梅湘(OlivierMessiaen)關門弟子的陳其鋼,實乃當世華人作曲家中的佼佼者,藝術成就甚至要比他的同學譚盾還高。而且他一向愛惜羽毛,從不苟且,是個很有個性的藝術家。

這回怎麼會做出這等既違反藝術原則又不符國際常規的事呢?其實陳其鋼也把答案說出來了,那是因為一名政治局委員表達過意見。後來在接受美聯社採訪的時候,他更明言自己有責任道出真相,要還楊沛宜一個公道。

故事仍未結束。這個事件曝光之後,不只令外界對美輪美奐的京奧開幕式的印象打了折扣;也讓當局非常尷尬。於是兩日之後,這條消息就迅速地被內地各大網站刪去,變成一則失蹤的事故。

這個故事恰巧說明了中國政府「計劃形象」工程的盲點。所謂「計劃形象」,我指的是一種由官員主動構想出來的抽象的政府和國家形象,然後以各種剛性手段將它套在現實之上的工程。

首先我們要理解「抽象」的活動本來是現代國家能力的證明,一個政府愈是能夠藉圖表、統計和各種調查去簡化複雜龐大的現實,它就愈能完好地治理國家。依據今年故世的社會學家查爾斯.梯利(Charles Tilly)的說法,在這種現代化的國家裏面,統治階層總是難免要脫出他們身處的社會脈絡,依賴那些抽象的活動及其結果去預知社會的走向,發現潛在的隱患,從而制定出種種回應現實與導引發展的決策。問題是當這些抽象活動的依據不是各種可堪檢證的科學工具,而抽象的領域也不限於可以量化的事物時,它很容易就會變成一小撮官員離開現實的空想了。政府和國家的形象正是一種最難量化管理的領域,要測知它們的工具也最不齊備;偏偏今天中國各級政府官員都以為自己知道轄地和國家該有什麼形象,也都以為自己明白怎麼樣才能實現心中所想的形象。

說穿了,這就是形象工程。許多地方政府不顧所在縣市的實際情,也不管社會的整體需要,又不屑於使用少數可堪利用的調查工具先去研究人民對自己的看法,就耗用公帑大興土木,以為一兩座巨大的政府建築物就能在人民心目中製造出美好的形象,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同樣地,京奧開幕式上這一連串事件其實也是一種形象工程的敗筆。

一直以來,許多中國官員都以為自己是藝術家,覺得自己官位大了,審美品味也就比別人高了。在經濟領域上,他們或許會承認自己不是專家;但是說到政府形象和地標設計這些事,他們卻自覺要比專家還內行,總是意見多多指手劃腳。有趣的是當你再問他們到底有沒有一個整體的視野時,他們卻又答不出個所以然來,通常只能報以「正面」二字。

為人麼那段煙火足印要假裝是實直播?是為了「正面」。為什麼一個小女孩要在眾目睽睽之下公然假唱玩雙簧?也是為了「正面」。為什麼不准媒體再報道這段消息? 還是為了「正面」( 亦即俗稱的「正面報道」)。

假如城市只是一面地圖,政府當然可以大膽規劃,任意在上面修大道開運河;假如社會只是一張白紙,政府也能夠為所欲為,在上頭畫出自己理想中的「正面形象」。但是現實社會不是地圖也不是白紙,尤其現在的社會,階層分化,媒體發達,所有人都有不同的渠道去發放和獲得各種信息。就和計劃經濟難以掌握所有經濟信息一樣,計劃形象也不可能獲知和壟斷所有和政府形象有關的信息與反饋。

為了所謂的「正面形象」,你可以安排楊沛宜為林妙可代唱,但是你不能控制陳其鋼要說什麼話(陳其鋼可能擁有法國國籍),你也不能完全抹除一切傳媒的報道,更加不能控制境外的傳媒。於是當初的一心求好,反過來又成了外間批評「中國專門弄虛造假」的另一罪證。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然而計劃形象的主事者就是不能預知一切後果,正如為自己蓋「白宮」的地方官也不知道原來這麼做會捱罵。與其苦心經營正面形象,然後弄出個破綻重重,實與表象反差巨大的結局,何不以一個最正常的真實面目坦然示人?為了正面,犧牲正常,別人是看得出來的。難道一個擁有13 億人口的超級大國,正在崛起的經濟強權,竟然容忍不了一個7 歲女孩再正常不過的換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