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牛棚讀書記】大部份人都覺得北京奧運開幕式找一個小女孩為台前另一個漂亮小妹妹幕後代唱是不對的,大部份人也都認為這是因為中國想要震撼世界誇耀國威,所以才不惜出此「假唱」下策。不是說這種雙簧技倆很正當,但要是換個角度來想,如果把它當成一家人辦喜事,太想令賓客滿意的話,我們的感覺又會不會有點不一樣呢?自從奧運火炬的海外傳遞屢遭抗議以來,「我們辦喜事,你們卻來砸場」之類的說法就從未停過。可見對許多國人來說,京奧就像場婚禮壽宴似的大派對,我們得租下五星酒店的大禮堂,佈置得格外堂皇,服務得特別體貼;讓自己有面子,客人都滿意。現在我給足客人臉了,客人卻嫌這嫌那的,這難道不是一件很沒禮貌的事嗎?
也許這就是內地球迷對中國男子奧運足球隊的表現非常憤怒的理由了。在他們對比利時的那場球賽,先後有兩名隊員因為攻擊對手而領紅出場。結果網上最常見的話就是「身為東道主,丟人丟到家門口」。恨這幫人老是輸球不爭氣,更恨他們身為主人家竟然在筵席上動手打客人,實在太過失禮。有趣得很,大部份外國傳媒在報道這場比賽時都沒想到這一點,因為他們根本沒有中國人這種奧運就是請客的概念。
京奧開幕之前,市面出現了好幾種研究北京奧運和中國體育的外文論著,只有Susan Brownell的《Beijing's Games:What the Olympics Mean to China》能夠這麼體貼地從中國人的角度思考京奧的意義。因為這位任教於美國密蘇里大學的人類學家不是一般的學者,她還是個運動員,而且是個在全美田徑賽中得過五項全能銅牌的好手。更要緊的是她甚至在留學北大的時候代表過北京參加全國大專運動賽,拿了幾個冠軍,破了幾個紀錄。那是一九八六年的事了,從那時起,她就一路活躍體壇(她現在是國際奧委會研究中心的七名委員之一),一路把中國體育當成自己研究的田野和對象,成為英語學術界中的中國運動權威。
她這本及時的新書澄清了不少傳統誤會。比方說中國運動員的訓練方式一直被外界詬病,覺得它直到二十一世紀以前都太過軍事化太過沉悶,除了吃拉撒睡,就是不斷的練練練,充滿共產主義的集權性格。但是在北京參加過集訓,甚至學過「鵝步」步操喊過口號「推動四個現代化」的Susan Brownell卻發現這一套原來源自以前的「青年會」(YMCA),是當年美國傳教士帶進來的「現代教育」。
又比如說奧運到底和政治有沒有關係這個老掉牙的問題,她提醒大家不只奧委會憲章從來沒有明文規定「體育必須和政治分開」,而且奧運從一開始就是政治的。使得大家都以為這是奧運精神的原因是好幾屆奧委會主席都說過類似的話。例如當過二十年主席的Avery Brundage就很愛強調「讓政治走遠點」,因為當年兩岸的會籍問題十分嚴重,雙方都堅持有他沒我的路線,又各有後台支援,鬧得不可開交。Brundage他老人家煩不勝煩,於是就常常批評他眼中的搞事份子──中國,說它把政治帶進了奧運。中國代表的最後回應則是「你是美帝的忠實下人,為它『兩個中國』的陰謀服務」,然後退出國際奧委會達二十一年之久。
Susan Brownell究竟是理解中國同情中國的。在她看來,批評中國政府利用奧運對內提高自己的民望對外宣傳大國的崛起,是偏頗不實;期待一場奧運帶來民主改革人權解放言論自由,也是不切實際。對中國政府而言,主辦奧運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和國際接軌」。什麼叫做「和國際接軌」呢?趁機改善北京基建是其一,增建地鐵和改造前門大街不是為了迎接奧運給人好看;恰恰相反,主辦奧運是推動這些硬件項目使北京成為大都會的機會。因為這個大國的一切變化總是藉一次又一次的「運動」漸漸完成,奧運就是一次「運動」。透過這個運動招募志願者,讓他們練英語學接待,可以讓下一代人更國際化。教育國民不吐痰懂排隊,要大家在公共場所別吸煙,請觀眾不論自己的選手成績如何都要為獲獎者喝采,這一切都是為了培養文明開放的新國民。連那些北京奧組委的官員,也可以實習協調國際事務和應付外國記者的經驗,說不定就是日後的政府中堅了。
我想Susan Brownell的意思是不要好高騖遠。中國女排輸給美國之後,現場觀眾不再像十多年前痛罵小山智麗那樣,反而用掌聲歡送領軍敵手的郎平,這就已經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