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牛棚讀書記】一百五十年前,演化論面對的最大對手就是創造論了;一百五十年之後,演化論的最大對手依然是創造論。只不過和演化論一樣,創造論在這一百五十年間也「進化」了不少,發展出許多變型版本。一般受慣無神論教育的中國人大概想像不到,在不同版本的創造論裏頭,今天還有人認同其中最古老的一種,那就是「年輕地球創造論」了。這種理論堅信《聖經》所言,上帝用七天創世就真是七天,一天不多一天不少。之所以叫做「年輕地球創造論」,是因為按照七天創世的前提,我們可以從亞當和他的後裔一代代數下來,發現地球很可能只有一萬年上下的年紀,與今天科學界普遍接受的四十五億年的說法差得極遠。誰會相信這套理論?赫卡比(Mike Huckabee),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之一,剛剛才贏了愛荷華州的黨內初選。
我認識一些基督徒,他們對待《聖經》的態度也是這般認真,覺得裏面一字一句全都是正確無誤的,而且是字面上的正確無誤,說什麼算什麼。我不敢反駁,只是好奇他們讀的到底是那一本《聖經》?萬一大家讀的是不同版本的《聖經》,那又該怎麼辦呢?比方說摩西的母親為了保住兒子的命,就把他放進一隻籃子裏,浮河而去。這籃子是用什麼做的呢?無論是我這批朋友查考新教和合本《聖經》,還是我自小翻閱的公教思高本《聖經》,都說這是隻「蒲草」籃子。然而,若照馮象的說法,它應該是埃及盛產的「紙草」(gome')做成的。馮象還推測這錯誤是「傳教士們開的頭,誤讀欽定本譯文ark of bulrushes所致。英語bulrush一般指歐洲和近東的寬葉香蒲,但用於譯經則兼指紙草。故欽定本並未誤譯,是傳教士母語不精,對莎士比亞時代的語文不熟,屬於『七月流火』望文生義一類的閃失」。
馮象何許人也?竟然批評集一代各派傳教士英才合力譯成的和合本,竟敢說這些母語就是英語的譯者「母語不精」?說起來這可是位當今華文世界罕見的奇人。北大英美文學碩士、哈佛中古文學博士、耶魯法律博士(J.D);通希臘文、希伯萊文、拉丁文、法文、德文及古英文;主業是在美國當律師,專事知識產權與競爭資訊方面的官司;副業是文字,曾翻譯《貝奧武甫》為中文,寫過在內地影響力很大的法學散論集《木腿正義》……。近年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以一人之力重譯《聖經》。
譯經?這是何等的大事,為什麼他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的《摩西五經》,和江蘇人民出版社替他出版的《創世記:傳說與譯注》與《寬寬信箱與出埃及記》都沒有得到文化界廣泛的重視討論呢?真是奇怪。最近我參加了幾個全國範圍的年度書籍評選,都要特別把他提進名單裏頭。難道其他書評人都不覺得這是回事嗎?
先不說《聖經》這本人類史上最暢銷的書有多重要(真對不起,它確實比《毛語錄》暢銷),也別管各種語文的《聖經》譯本曾經起過的革命(例如英語欽定本和馬丁路德德譯本都是這兩種語言之轉型和這兩個民族之身份認同的里程碑),光是看看馮象的譯筆,就知道這是近十年華文翻譯事業裏不同凡響的成就了。
且從《聖經》開篇第一章第一句看起,馮象的翻譯是「太初,上帝創造天地。大地無形,一片混沌,黑暗籠罩深淵。上帝的靈,在大水之上盤旋」。思高本則是「在起初天主創造了天地。大地還是混沌空虛,深淵上還是一團黑暗,天主的神在水面上運行」。至於和合本則作「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以文學言,馮象的版本氣勢雄渾,遼闊悠遠,絕對比後兩者更配得上天地初開的景象;而且語言節奏感特別好,凝重而從容,乃上佳的中文。再說意義的準確,單是「太初」二字就比「起初」在「在起初」強多了。正如馮象自己所說的,此乃宇宙誕生的一刻,在「上帝創造天地之」之前,連時間都還沒有,「太初」正好有開始的開始的意思,而「起初」則給人一種直線時間已然存在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