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1日星期一

梁文道:音樂工業的狂潮年代

【am730-觀念】在唱片店看見Radiohead的新唱片時,我足足花了5分鐘去思考,到底該不該買這張《In Rainbows》。不買,是因為我早在兩個月前就下載了它;買,是因為我仍擺脫不了聽CD的習慣。同時我知道,我得好好珍惜這一刻的猶豫,因為未來(或許就是明年),我們不需再猶豫;未來,我們將向CD說再見,告別唱片店及大型唱片公司。回顧07年的流行音樂工業,最重要的事件當屬Radiohead把 4年來的首張專輯放在網上任人下載。當然,他們還是會出傳統的CD,但那是兩個多月之後的事。他們又採取了一個獨特的形式,任樂迷自行決定要付多少錢去買這張專輯;你甚至可以不花一分錢就把整張《In Rainbows》下載。

其實Issa早在幾年前就做過這種用家定價系統的事了。然而,Radiohead的聲勢地位是Issa不能相比的,難怪消息一出,業界譁然,有些人乾脆指責Radiohead「謀殺了音樂」。被謀殺的不是音樂,這是我一向的看法。除非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音樂,否則音樂又怎麼會死呢?

08年1月份的IT潮流雜誌《連》(Wired)找來另類音樂界的紅星,Talking Head主音兼主力大衛拜恩(David Byrne)去訪問Radiohead的主音兼主力湯約基(Thom Yorke),兩頭相遇一起暢談《In Rainbows》新發行方式的來龍去脈。

大衛拜恩一向關心音樂工業的改變及藝術家的創作自由。他在訪問之後還有一篇宣稱「CD的死是件好事」的文章,總結傳統唱片公司的功能︰1. 出資錄音工作;2. 生產成品;3. 發行;4. 推廣;5. 貸款給巡迴演唱會及化妝等周邊項目;6.為藝人提供專業建議甚至生涯規劃;7. 處理財政會計事務。

清單顯示傳統唱片公司基本上是音樂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中介人,提供一條龍式服務。可是還有誰真的需要這種完整的套餐式服務呢?一般藝人特別頭痛的第五至七項服務,已經有專門的小公司去承擔了。

至於以往需要花費大筆開支的錄音工程,現在只要一部個人電腦就行了。而唱片的生產與發行,在大家都聽MP3的年頭,意義也實在大不了,因為YouTube之類的新工具自動動員出一批免費的傳銷員。

人人都知CD必死無疑,傳統唱片公司也注定衰落,但問題是還沒有一套保證賣音樂可以維生的新方法。

如果那麼多免費音樂,為甚麼還要掏腰包?湯約基也承認,他們的實驗可以牟利是因他們出名,早有一群忠實粉絲,換了新人或許就行不通了。

2007年就是這道關口,陰雲之中有一絲光。老的正在離去,新的還未朗現,儘管我們知道它遲早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