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筆陣】看陳方安生與葉劉淑儀的競選,其實是看兩個政治人物如何處理自己的政治包袱。
早在民主派初選,勞永樂對上陳方安生的時候,政治包袱就已經是個主題了。勞永樂身為前早餐派成員,在平反六四和《基本法》第23 條立法這兩項泛民心目中判分敵我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都表現得很猶豫,因此才會被醫學界選民選了下來,代之以旗幟鮮明的郭家麒。他擺脫這份政治包袱的方法就是激烈變身,投向社會政策最左傾、政治形象最街頭的社民連。對於過去種種,他不只表現出深覺今是而昨非大徹大悟的姿態,甚至還把曾經是功能組別議員這個不大光彩的背景說成是深刻的教訓、「失敗帶來的洗禮」。
相比之下,陳方安生就不能如此灑脫決絕了。因為她曾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政府首腦,如果當年的勞永樂是「保皇黨」,那麼她自己根本就曾經是「保皇黨」所要保的那個皇的一部分。一直以來政府犯下的錯誤,或者被反對派質疑的各種政策和路線,她都很難完全擺脫關係。這是陳方安生的包袱。
另一方面,打從陳方安生冠上「香港良心」的稱號之後,大家就說她的頭上有「光環」,然而這頂光環到底是怎麼來的?它又包含了什麼內容?卻一直沒有人說得清楚。如果不先搞清楚這頂光環的神秘,我們就很難理解陳方安生今天要擺脫包袱的難度了。
簡單地講,陳方安生之所以是香港的良心,乃出自回歸前國際傳媒與香港市民的恐共心態。當年沒有人知道七一之後香港到底會不會變得天翻地覆,而香港主流意識最珍惜的價值又會不會被共產黨逐一侵蝕棄。這時有陳方安生誓言要以自己的職位力保香港原貌,自然會博得大家的好感,覺得她就算不能阻止香港的「赤化」,至少也是個標杆式的人物。
接下來的建華八年亂象紛呈,怨聲載道,陳方安生身居政府要津,本來很難把關係撇得乾乾淨淨,可是她和董建華不和的消息時有所聞,最後更提前離職,於是好像「驗證」了她之前的預言,一下子成為不少市民心目中的英雄。既然大家都不喜歡董建華,那麼和董建華對幹的人物自然是大家的好朋友了。
董建華很想做個大有為的領袖,視原有的行政架構與公務員系統為絆腳石,但他不清楚民情,不曉得後回歸時期人心求穩,最好把殖民地年代的一切都延續下來,這當然也包括了香港人心目中高效廉潔的行政架構和公務員隊伍。在實行高官問責制之前,陳方安生是公務員之首,代表了香港殖民地年代的優秀傳統。陳方安生和董建華的矛盾因此成了兩種價值觀的矛盾,陳方安生保守但穩健,董建華大膽而冒進,以當年的氣氛而言,似乎前者才是市民想要的。03 年七.一大遊行固然是近年公民社會崛起的重要坐標,但正如學者羅永生所言,其中瀰漫的「倒董」情緒不多不少也折射了港人懷念殖民「盛世」的保守心態。
因此,香港人對中國政府和共產黨的恐懼與疑惑,對公務員的信賴與對老好日子的戀慕,對董建華的厭惡不滿,加起來就構成了陳方安生光環效應的前半部了。至於那後半部,當然就是她近年「忽然民主」的結果。以她的資歷而言,要在短期內轉型為「民主女神」本來也是挺困難的,可是有了前述條件做基礎,問題就不算太大了。畢竟港人對民主普選的渴求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董建華刺激起來的,董建華的老對手加入民主陣營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明乎此,我們就能理解陳方安生的光環何以會出現遞減的狀了。其原因不只是她在過去一年來老是光說不練,不肯放下身段,而是更深層的結構轉變。第一,基於種種原因,香港市民的恐共心理在過去數年以來淡化了。根據好幾次民調的結果,中央政府竟然比特區政府更能贏得港人的信任和認受。這顯示出有愈來愈多的市民不以為回歸後出現的各種問題是中共「赤化」的結果,所以陳方安生最初建立在疑共心態上的光環自然就沒有了基礎。
董下曾上,很多傾向保守的市民都覺得這叫做「撥亂反正」,香港總算從商人那裏回歸到了殖民地官僚的手中了。坦白講,曾蔭權的民望恐怕有一大半來自於港人這種保守懷舊的心態。既然董建華走了,那麼作為倒董市民心中標誌的陳方安生又怎能不隨之淡卻呢?既然香港又重新被「AO 黨」掌握住了,那麼陳方安生的優秀公務員形象又怎能再發揮一呼百應的效果呢?
更大的問題是隨香港貧富差距的惡化,保育、環境和城市規劃又成了嶄新的政治戰場之後,反對運動已經不只局限於民主普選這一條,而「泛民主派」也出現了學者孔皓峰所說左翼右翼之分。在這樣的情勢底下,陳方安生豐厚的行政經驗反而弔詭地成了她最大的包袱。
因為這一切本於新價值的批評和反對運動指向的絕不只是董建華的施政錯誤,更是殖民政府當年定下的路向。
陳方安生乃前朝重臣,在彭定康忙於政爭之時,更曾擔起實際管治政府的大任,她實在不能說現在出了問題的保育政策和城規方式和她一點關係都沒有。勞永樂和泛民主派左翼拿最低工資和兩電協議的事不放,正是看中了陳方安生的這個弱點。
儘管不一定能完全抹除香港市民心中的陰影,但葉劉淑儀到底可以大方地為當年推動《基本法》第23 條立法的手段道歉。陳方安生呢?她可以明快承認昔年簽訂兩電協議時有始料未及的地方嗎?她可以公開批評政府忽略基層,阻撓最低工資和標準工時的立法嗎?她不能,因為一來那未必符合她真心相信的價值,二來這些包袱正是她頂上光環的一部分:她是兩朝的政務司長。
陳方安生最大的政治資產正正是她今天難以割捨的負累,所以直到目前為止,她都不能提出一個範圍廣泛的政綱。如果她的政綱建議和政府現時的施政方向相去甚遠,那就等於否定自己的過去,更會招來反對者的質疑,說她前後不一(除非她堅持推倒高官問責制)。如果她的政綱建議和政府原有的舉措分別不大,那麼她和葉劉淑儀的分別在哪裏?和曾蔭權的分別又在哪裏呢?
剩下的一條路,就是堅持民主派最本色的旗幟了,一是平反六四,二是2012 年雙普選。可是在這兩項最關鍵的環節上,她居然都有可以妥協的餘地;前者顯示她仍然不放棄和中央溝通對話的希望(我去年就曾在此說過,得到中央的認同是陳方安生「忽然民主」的最大動力),後者則使得她和葉劉淑儀的差距進一步縮短(連葉劉淑儀也贊成2012 年實行普選)。接下來該怎麼做呢?這不只是在測試陳方安生的光環效應還餘下多少能量(難道四萬般的笑容和臉上的酒渦真的就是其魅力所繫?),更是對她的政治智慧的重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