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日報-兵器譜】差不多三十年前,已故世的英國左翼史學大師湯普森(E.P. Thompson)把自己任教的「華威大學」(Warwick University)稱作「華威大學有限公局」(Warwick University Ltd.),意在侮辱這所大學辦得像家以牟利為目標的私人企業。
而三十年後的今天,全世界的大學都變得越來越像企業了,它們不會再覺得湯普森的說法是種侮辱,說不定反而以為這是句恭維,忙得真在自己的校名之後加上「有限公司」四個字。
說一家大學很像私人企業,指的不只是它把焦點從知識的追求轉向知識的獲利能力,而是一整套管理和監督大學的辦法完全襲用了商管模式。一家企業的好壞,主要取決於它的管理做得怎麼樣,有沒有一套評核僱員能力和提升他們水平的有效方法,當然還要看這家企業提供的服務與產品能不能滿足顧客的需要。自從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開始,所有政府和其他非牟利部門也都開始學習商界發展出來的種種理論與經驗,用管理公司的方式來管理一切組織。這就是「管理主義」崛興的源頭了,不在乎牟利與非牟利部門的分別,甚至也不問這些非牟利部門的本來目的會不會因此受到傷害。
最近圍繞教育學院的爭論越演越烈。教院副校長陸鴻基聲明,曾有高官要求他辭退四名曾發言批評政府的學者。如果這是事實,那就是回歸以來最嚴重的政治醜聞之一了。因為一個政府官員膽敢叫校方炒掉批評自己的教師,實在是最粗暴的政治干涉,完全視學術自主與言論自由如無物。
可是,在這種最明顯的個別行為之外,大學的獨立自主一早就被更有系統的措施逐步蠶食了,這些措施正是「管理主義」的結果。
首先,學生現在都不是學生了,而是顧客。為了衡量顧客們是否滿意教授提供的服務,學校要求學生填寫課程評估,而且還要計算一門課的學生人數是否過少,最後更要考慮一個教授會不會「肥」掉太多學生。結果教授們競相開設容易吸引學生的科目,其內容越淺越好,如果教授識得棟篤笑那就更妙。至於成績,當然得做到人人過關皆大歡喜。
至於學術研究,已經沒有人想再寫一部驚天地泣鬼神的經典巨著了,因為它花的工夫肯定比寫一篇論文多,而得到的「評分」卻不一定多得過一篇登在一級期刊的報告。許多大規模的研究為了遷就流行的評估模式,被逼要硬性砍成五六個階段性項目,否則就拿不到錢。如果一個學者想要研究《紅樓夢》,也得在一年前先提出自己的目的,說明研究《紅樓夢》的好處,然後還要呈交中期報告,研究完了再交一份總結檢討。如此一來,說不定他交公文的時間要比看書的時間還多。
教學質量和研究水平當然重要,可是為此成立的管理模式卻越管越過火,已經到了一個反過來破壞教育與研究質素的地步了。而這些管理工作大多操縱在一些行政專家手中,他們默默配合官方機構,一步步收束學者教授們的自主權,把大學都變成了大學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