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1日星期日

梁文道:中大變英大

【蘋果日報-牛棚讀書記】可能是我的中文涵養太差,也可能是我老了,最近常常遇到一些大家看慣都覺得沒問題,只有我才感到頭痛的書寫習慣。例如「尊享」,不知從何時開始,感到這個怪詞流行到了泛濫成災的地步。信用卡的宣傳單張告訴你「可尊享全城至方便的購物優惠」,樓盤廣告引誘你「尊享一百八十度無敵海景」,好像不加個「尊」字,享受就不算是真享受似的。另一個例子是從內地開始,漸次南下的「們」字,現在很多人都喜歡把它加在一個人名後面,以代替傳統的「等人」二字。比如「陳凱歌、張藝謀和馮小剛等人,搶拍大片,越拍越爛」這句話,流行的寫法是將它變成「陳凱歌們爭拍大片,越拍越爛」。我一開始還以為它的意思是有好幾個同名同姓的陳凱歌導演都愛拍大片呢。不過活在香港地,又有幾人真正計較中文素養的優劣好壞呢?相反地,一句「唔好意思,我中文唔係太好」說不定不只不是不好意思,反倒是說明自己的英文很不錯,你最好放尊重點的暗示。怪的是,我也從來不覺得香港人的英文好到哪裏,從政府公文到地鐵站的告示牌,冗贅而詭異的文句比比皆是。同樣是前英國殖民地,大如印度小至千里達,都出過第一流的英文作家,而香港呢?大家想起的恐怕就是「中文唔係太好」的鄧蓮如了。好在吾道不孤,母校香港中文大學的高層也覺得中文叫人頭疼,於是校長劉遵義「們」乾脆鼓吹棄中取英,要求某些「普世性」學科以英語講課,日後只有涉及中國文化的科目才能「尊享」中文教學的特權了。此議一出,校友自是嘩然,莫非母校快要更改校名,變成「香港英文大學」?所以出現了「中文大學校友關注大學發展小組」,屢在報端撰文回應,近日集書一冊《令大學頭痛的中文》,痛陳利害,堅持「保育」中文大學的「集體回憶」。

讀過各位師長校友的文章之後,我想起了因為英文不好常叫港人笑話的日本。這個國家很奇怪,說它的外語不行吧,偏偏它的外文書譯得又多又快,即使大部頭哲學經典如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也有五個全譯本(反觀英文至今只有兩部),其他流行書籍就不用說了。可見日本人的外文水平絕非傳說的那麼糟。更有意思的是擅長吸收外來知識的日本學界在長期且大量的翻譯積累上,漸漸形成了自己的西學傳統,且在近年反向輸出,遠征歐美。單以研究馬克思來說,日本就有好幾個明星級學者,或者別有創見如柄谷行人,或者精於考證文獻像廣松涉,直叫德國同行恨不能通日文。日本的學術水平高不高?當然高!且看人家拿過幾座諾貝爾獎。那麼日本的大學都用英文教學嗎?當然不!去過日本留學的都知道,他們的漢學研究水準整齊,比起許多中國同行還要嚴謹,但是班上的授課語文依然是日文而非中文。即便像醫學等「普世性」學科,老師教書時說的還是日文。一所大學用什麼語言教書,看來固然與它的學術水平之高下沒有直接關係,恐怕也不是它能否吸引留學生的關鍵。香港大多數的中學一向號稱是英文中學,結果教出來的學生既不能「尊享」中文,英文也上不了大場面。日後「中文」成了「英文」,效果實在令人擔心。還好香港中文大學的校名不易改動,如果它真要變作「香港英文大學」,港大必定第一個出來反對。因為要是多了家「香港英文大學」,豈不顯得「香港大學」可能是間說中文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