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日星期五

梁文道:音訊(1)

【成報-秘學筆記】你願意花多久時間去等待一通或許收得到也或許收不到的手機短訊呢?你又應該花多久時間去等?

據說文學力量亙古常新,多久以前的偉大作品,今人讀來依然動人心魄。有時是的。比方說古巴比倫史詩《吉爾加馬什》裏的這一句:「喜樂將因哀病而佝僂,當汝返歸塵土,吾將為汝披髮,吾將披上獅皮漂泊曠野。」隔了三千年,從兩河之間的平原來到這南太平洋的海濱,我依然能在這裏頭讀到無盡的哀傷。

可是我也必須承認現實。生活環境變了,古人的情緒由來,我們未必可以完全體會。比方說舊詩裏常見的相思之苦,往往來自音訊難通,關山阻隔。修書一封,往往得耗個一年半載,才能跨江渡海,去到意中人的手中。再接到回信,或許已是一兩年後的事了。滄海桑田,只在一瞬間;這兩年裏世情之變,誰可料計?我怎知道展讀家書之際,發信人是生是沒?

在我們這個「實時霸權」(real time hegemony, Paul virilio語)的時代裏,一個人要是失去聯絡一天,大概就能當作失蹤人口了。我們太習慣一個手機短訊要即時見到回覆,太習慣打出的電話一定要有人接。這是手機的年代,連接全球十億部手機的電波網絡無遠弗屆,幾乎覆蓋整個地表,每一個人都能在這巨網裏找到另一點上的人。

我們要怎樣去想像人的脫網?你發出的訊息沒有回頭,你按下號碼之後只聽見一聲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