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筆陣】大部分香港人都以為香港的政制要比大陸來得民主、開放、平等和自由。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選舉委員會和立法會裏的功能組別呢?尤其是號稱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選舉委員會,其構成除了少數組別之外,大多傾向於不同領域的商家和專業。雖然有漁農界和飲食界等看似包羅萬有的分類,但是你以為選得進去的會是一個普通漁民和酒店服務生,還是這等行業的老闆及高階主管呢?在僱主階層已經掌握了多數席次的情下,選委會的設計者還要畫蛇添足邏輯不明地加上「香港僱主聯合會」等莫名其妙的組別,唯恐香港一眾權貴之中仍有漏選遺珠。
今天的大陸就算貧富差距再怎麼嚴重,官商勾結再怎麼惡劣,也不致於出現任由已經佔有巨額財富和極高社會地位的精英階層左右領導人產生辦法的局面。的確有些富可敵國的商人可以用錢疏通,干涉政務;也的確有許多貪官賣官賺錢,貪贓枉法;但是這叫做潛規則,這叫做貪腐。
對一般老百姓而言,《福布斯》榜單上的富豪至少在政治上,至少在面上,是和自己分別不大的。大家都無能選舉地方幹部,無法影響國家領導人的人選,不管你是個坐擁百億家財的商人,還是苦守半畝荒田的農民。
然而,就在這麼一個號稱是全中國最現代最先進的大城市裏,我們的專業精英,我們的商人地主,可以公然地、合法地、名正而言順地比起一般市民擁有更大的政治權力、更多的政治資源。而他們之所以擁有這等資格,居然就是因為他們的身分、職業、階級和財富。社會本來已經夠不平等了,香港卻還要把這不平等進一步表現在政治上。單單從政治平等這一點看來,香港要比大陸糟糕得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如此荒謬的狀也還有學者為之塗脂抹粉,說是「賢能政治」的樣辦!
對我們一般市民大眾來講,選委會固然是種令人厭惡的小圈子精英遊戲;但是對於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它難道就不可能是個令人頭痛的麻煩包袱嗎?
如果曾蔭權真要全力封殺梁家傑,讓他連100 張提名都拿不到,他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呢?
絕大部分的評論都以為選委會成員只是橡皮圖章,只要上頭有壓力,就莫不噤聲景從,紛紛放棄梁家傑。這種想法實在太過單純,忽略了選委會的交易本質。假如選委會只是一群待命行動的兵蟻,那麼多的上流精英為什麼要費神費力擠進去任人指揮呢?其實選委會是個做買賣的地方,不同的人帶不同的目的和利益關懷而來,每一個界別每一個成員都希望曾蔭權像個有求必應的城隍地主,滿足他們開出的條件,以換取那張八百分之一的寶貴提名。
假如曾蔭權躊躇滿志,心中早有一幅治港藍圖,預備連任之後大展拳腳。你猜他和他的團隊在向選委會諸公拉票的時候,是他拿這份大計去勸服大家;還是反過來傾聽他們的要求呢?萬一他們的要求和他的計劃有矛盾,是哪一方讓步呢?一場選委會拉票馬拉松下來,曾蔭權原有的大計七折八扣之後,還能剩下多少?更要命的是這38 個組別開出的條件和要求往往有矛盾衝突之處,例如勞工界的訴求可能正好就牴觸了商界的利場,特首候選人滿足得了誰?還是各向雙方開出更多支票來換取妥協?
等到選舉完畢, 「新的特首」正式上任,就是他兌現承諾的時候了。當然這個承諾不是來自市民大眾,而是這800 人和他們代表的階層利益。假如屆時曾蔭權覺得輕舟已過萬重山,往日種種皆可不顧,這幫精英會不會讓他輕易有好日子過呢?又假設他打算要實現之前答應下來的要求,這又會不會成為民主派狙擊他以至於整個政治制度的鏢靶呢?在這種情底下,特區政府根本從一開始就處處受制於人,成了跛了半隻腳的家禽,所謂「強政勵治」又從何談起?
進而言之,中央政府也不是毫無付出的。對於好些「鐵票」和巨富,它多少得有點「表示」,或者在一些涉及內地商務田土的問題上方便酬庸,或者在未來香港的事務上讓他們享有更大的發言空間。對於某些本來不必然要俯首聽命的少數派和部分專業界別,為了爭取支持,中央政府也要「認真考慮」他們的要求,在特定行業上開放門戶,好讓他們的生意能夠進一步打進內地,中港融合。
所以選委會這種制度根本就是一個既不透明同時又赤裸坦蕩的賣場,專供精英權貴交易利益。借用我一位朋友的說法,選委會選舉其實是一場交易會,香港最重要最高層的交易會。它的結果是讓一群社會和經濟領域的精英階層得到匹配其身分地位的政治權力,再透過這政治權力進一步鞏固甚至延伸他們的既得利益。明乎此,我們還能說香港的政制絕對要比大陸還公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