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日報-兵器譜】做了十八年的聯邦儲備理事會的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這個號稱「除了美國總統之外,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終於退休下台了。
假如你只看香港的中文傳媒,你一定會以為這個傳媒總愛「格老」「格老」地叫的人物,是個從不犯錯的聖人,是個比所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起來還要偉大的英雄。其實格林斯潘在美國從來都是極具爭議性的,尤其在科網狂潮爆破之後,肯定他和否定他的輿論幾乎是各佔一半。
許多經濟學家都曾撰文質疑他的決定,批判他的路線。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帝格力茲(Joseph Stiglitz)比較溫和的批評,到「預測專家」巴特拉(Rari Batra)乾脆用整本書去攻擊「格林斯潘的騙局」,「格老」的論敵實在不少。拿過「克拉克獎」(John Bates Clark award,專門頒給美國年輕經濟學家的獎項)的紅人克魯曼(Paul Krugman),更是老在《紐約時報》的專欄裡拿「格老」開刀。
為甚麼格林斯潘遠渡重洋來到香港之後會變得如此神聖,幾乎不見任何負面評論呢?
當然,我們都知道在他擔任聯儲局主席期間,美國錄得了有史以來低的通脹,又催生了前所未見的經濟增長,還有人說他搶救了好幾次金融危機。
但是與此同時,大家也不該忘記格林斯潘留下來的美國是個深陷失衡困境的經濟體。預算赤字和國際收支赤字都到達了從未曾有的高度;另一方面貧富差距擴大,工作機會零增長,這一切都使得今天的美國經濟愈來愈像個泡沫,而且是個必定會引發連鎖效應的泡沫。
美國人格林斯潘之所以成了香港人眼中的「格老」,主要原因就是他的主張非常符合本地流行的經濟觀點,那就是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學。
按照這種思路,自由放任的市場在沒有政府干預的情況下會自動解決所有問題;相反地,就最低工資和公平競爭法則等同國家干預市場,肯定會出大麻煩。這種主張在香港部分人眼中幾乎就是唯一正確的經濟學,凡是懷疑它的人不只是非主張經濟學的信徒,甚至是根本不懂得經濟學。
至於這種主張有甚麼問題,格林斯潘又怎樣依據這種主張決策,我們下回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