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男女-味覺現象】過農曆年的時候,我最好的節目之一就是到附近的公共屋邨逛非法年市。每年除夕到初三夜裏,這個屋邨的熟食中心旁邊,都會有二十多檔臨時架起來的小板車,和用紅白藍布袋鋪在地上形成的小地攤。遠遠看去,有一團蒸騰的熱氣包裏着大光燈點起的白暈,人群就在這片霧氣裏聚集,如果這時恰好天氣冷,感覺就分外溫暖,分外有過年的氣氛。
其實這個夜市賣的東西不怎麼樣,地攤上的公仔和玩具都很粗糙,是你在廟街很容易看到的便宜貨。至於吃的,無非是號稱「生滾粥」其實卻是粥粉糊開再翻熱的濃稠米水,沒有米香一咬就散的腸粉,不臭的炸臭豆腐,和不香的滷水雞腎與牛雜。但我就是喜歡在這時節和其他人堆在一起,幾塊錢幾塊錢的買點這個吃點那個,享受久違的街頭風味。
說起街頭風,這可是種伴隨香港成長的味道。才不過十幾年前,港九新界還有不少地方會有這種路邊熟食檔,可以充作學生的零嘴,師奶買餸之餘的消閒,白領下班後的廉價happy hour。現在,聽學生們的零食主要是便利店和「零食物語」裏包裝好的工業製品。政府為了更「清潔、衛生而安全」的市區環境,已經把這些流動小販掃盪得乾乾淨淨了。
在更早的時代,流動的小吃攤根本是社會自救的活閥。那時香港還有很多人要住在鐵皮屋,謀生困難,收入不高,出來街頭擺檔就是活路。尤其是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各地南下的難民實在不少,於是香港這個彈丸之地的街巷就成了中國南北小吃大雜燴。一條路由頭走到尾,許多平民的晚飯就可以豐豐富富地解決掉了,與坐在快餐店裏的格式化的套餐相比,其風味不可同日而語。
消滅小販的政策不只迫得一些低下階層走去申請綜援,斷了自力更生的途徑(怪的是政府同時又要大家自力更生,千萬別依靠政府);同時也徹底地破壞了小吃的傳統。首先可見的,當然是一種飲良環境的消失。例如「車仔麵」,今天還有吃得到真真正正的「車仔」上煮出來的「車仔麵」嗎?大部分的「車仔麵」已經成為茶餐廳和一般麵鋪的另一款花樣了。
廉價不一定就劣質。就拿魚蛋來說吧,為甚麼以前街上賣的魚蛋會比今天的好吃呢?原因就是沒有競爭。每個地區都有很多人賣魚蛋,怎樣可以比別人生意好,除了鬥價格就看功夫了。大家要不比併打魚蛋的手法做魚蛋的材料,要不就得別出心裁調製只此一家的口味。可是現在如果你想在街上弄個臨時小攤賣魚蛋,隨時要有被抓的準備,一切沒收血本無歸,你還會願意付出時間跟心血在食物上嗎?自然是萬事從簡,魚蛋就跟其他人一樣去向那幾家工廠拿算了。
果然是過年,這幾天大概小販管理隊要放假,政府也要講人情味,放大家一條發發新年小財的路。我家附近這個臨時非法夜市,於是和我們有了一個一年一度的約會。在那面目模糊但依然叫人愉快的小吃中間,我最愛一家賣雲吞的。他們的雲吞太大,肉的比例不對,但是包得紮實飽滿,看得出是一家人花了整天工夫誠誠懇懇的成果。夜深了,爸爸正煮着雲吞,媽媽收錢,一對小孩還在旁邊幫忙拿碗拿筷子。我想,大家吃它一碗雲吞,這對小孩新年之後或許能多一對新鞋一個新書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