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30日星期日

梁文道:化學改變歷史

【蘋果日報-牛棚讀書記】《拿破崙的鈕釦》這本書的書名來自於一個久遠的傳說,關於拿破崙為甚麼會敗在俄羅斯手上的傳說。西元一八一二年六月,拿破崙帝國正是如日中天,這位皇帝親率歐洲史上還沒有人見過的六十萬大軍東征俄羅斯。六個月後,這支軍隊只剩下一萬人,歷盡艱辛掙扎回到法國。是誰打敗了一向戰無不勝的拿破崙呢?又是甚麼力量阻止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進一步擴散到東歐,使得俄羅斯的農奴制多延續了大半個世紀?

很多人都知道答案是俄羅斯的冬天。但法國軍隊為甚麼就這麼不耐寒不堪凍呢?有一首民間童謠說那都是鈕釦惹的禍。《拿破崙的鈕釦》的兩位作者,潘妮.拉古德(Penny Le Couteur)和傑.布勒森(Jay Burreson)都是化學家,從他們的專業角度來看,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因為當年法軍從大衣、長褲一直到皮靴,用的釦子都是閃閃發光的錫釦。而錫這種金屬是會隨溫度變化而碎裂的。於是我們可以想像拿破崙的大軍在俄羅斯的草原上經歷前所未見的低溫,而他們的衣服釦子卻全在這時於風中化成粉末的樣子。

簡單不過的化學反應就能夠扭轉整個歷史的動向,《拿破崙的鈕釦》說了十七個類似的故事。所以這是一本歷史書,也是一本化學入門;見微知著,以小觀大,微小的是化學分子,龐大的是人類社會。通常這類把歷史的果歸為自然的因的書,都會惹來很多懷疑,怕它太過簡化成了最唯物的化約論,猶如把複雜的人類感情表述為一連串的生化反應關係。但最近幾年來的幾位暢銷作家都已變得非常成熟,例如賈.戴蒙(Jared Diamond),雖然以地理條件的不同訴說為甚麼有些文明會在新的病毒面前不堪一擊的故事,但他不會很有野心地提出一個宏大的「地理決定論」,而是就事論事,用豐富的細節代替甚麼都說得通也因此說甚麼都是廢話的偉大規律。

《拿破崙的鈕釦》談的分子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這百多年來人手製造出來的合成分子,例如可以製造冷凍劑的氟利昂;另一類則是來自大自然的化合物,它們一直是人類追求的東西,不只為之付出了重大代價,甚至還改變了全球的政治局勢和社會狀況。在對後面這一類化合物的探討裏,我們特別能看到這本書的特點,就是把一連串我們熟悉的歷史事件重新說一遍,然後加上個化學內容以及一連串分子結構圖。如果你不熟化學,可以趁機學點基本知識;如果你對歷史不大了了,則會發現你學過的化學原來這麼有歷史意義。

例如哥倫布為甚麼要遠航找他心目中那通向東方的另一航道,原因之一是為了打破威尼斯對胡椒的壟斷,當時的歐洲人可愛透了胡椒這種調味品。其實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愛好看成是一種對化學刺激的反應的癡迷,那就是胡椒中的胡椒鹼和人體痛覺神經的蛋白質的結合造成的結果,簡單說就是辣。辣不是味覺,它其實是痛。為了痛覺,哥倫布找到新大陸,雖不見胡椒,但帶回來了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