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日報-兵器譜】近一年來,中國企業相當熱中於併購海外有名大企業。近日中海油併購優尼科(UNCOAL)搞得熱哄哄,而聯想購入IBM的PC部門,引起了轟動。中國有名電器製造商海爾,曾經想收購美國老牌電器製造商美泰(Maytag),但突然殺出惠而浦(Whirlpool)這個程咬金,最後功敗垂成。
到底中國企業頻頻出手收購大企業,大品牌的意義何在?他們的收購是不是物有所值?
撇除中海油收購優尼科的國家能源戰略價值不談,聯想和海爾的收購的目的,都不在技術,而在於品牌和行銷網絡。
聯想和海爾都是中國進軍海外多年的製造業公司,以往以廉價取勝,但廉價產品的利潤不高,亦容易受到其他國家廉價產品的威脅,在海外建立品牌亦未能成功。為了盡快提高產品的知名度,以及保證在海外發展的前途,不被其他新興國家威脅,因此他們用以往積累下來的資金,加上在香港集資得來的錢,在海外進行併購的工作。
不過,與台灣公司收購海外大品牌的做法相比,中國企業近年在海外進行的併購工作,當中價值頗為值得懷疑。
以聯想收購IBM PC部門為例,聯想不能由IBM得到什麼技術,只能得到一系列「Think」為本的品牌,以及全球的行銷網絡,還得承受IBM部分債務。但個人電腦本身已是步向夕陽的產業,除非所設計的產品能像蘋果Mac機般,經常令人眼前一亮,否則聯想要與惠普、DELL這些品牌在利潤相當低的市場艱苦作戰。
而美國的家電市場幾經轉變,品牌根本不代表一切。不少耳熟能詳的大品牌都在七、八十年代敗陣下來,現時歐美市場的巨頭是擁有大批品牌的瑞典伊萊克斯集團(Electrolux),以及這次與海爾爭奪美泰的惠而浦,還未計在設計上創新的日本電器業眾巨頭。
中國企業花費大量金錢在一些已經有如泥沼的產業中進行併購,表面看來很風光,但經過若干時日,才可能發覺相關的併購並非物有所值。
相比起來,台灣近年都有公司收購外國大品牌,但台灣明基(BenQ)以蛇吞象形式收購德國西門子(Siemens)手機部門,是連同西門子多項領先技術一併收購,令台灣公司在3G市場早佔先機,還可以借皇馬六條煙來宣傳台灣手機之餘,得到西門子方面一些資助,而並非只得品牌,甚至要連債務一併吃下。
似乎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併購,要預備相當龐大的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