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30日星期四

梁文道或馮振超:使命感

【都市日報-兵器譜】近日教會的劉少康牧師責承我應參加《使命人生40日》活動,今我突然間再想起使命感這三個字,近年香港不知是因為經濟差,令每個人都為著自身生活而奔波勞碌,還是其他理由,令使命感與日常生活步伐變得好像越來越遙遠。而且不只我一個是這樣,我問上幾位要好的同事、朋友,他們都好像對使命感顯得陌生。

我們生於70年代的「香港仔」,絕對不會忘記70、80年代的香港,當時可以說是一個充滿使命感的時代,最具代表性的首推《少年警訊》,這個節目吸納了成千上萬的青少年加入成為警訊少年,當時的節目主持林嘉華,英姿凜凜(雖然面上暗瘡印清晰可見),但已成為我輩之偶像,而加入《少年警訊》的原因全然就是心中那股使命感(以現在的潮流語言來說就是心中還有一團火),希望能夠幫警察叔叔一把,除暴安良。

但可惜,就是90年代《少年警訊》改用一個較「潮」的英文名稱JPC(Junior Police Call)以作招徠,也不復當年勇,時下已很少聽到青年人會抱負使命感的參加《少年警訊》了。

電視媒介的滲透率最高,電視劇潮流可說是另一項可以作為量度現代人使命感指標的工具,80年代描述警察生涯的警匪片當道,兩位電視天王劉德華及梁朝偉,分別曾主演兩部令他們成為一線主角的電視劇—《獵鷹》及《新紮師兄》。

這兩部電視劇已被視為經典,當中劇情的共通點是劇情主線描述年輕人立志加入警隊成為男子漢,深層義意是表露對社會承擔的使命感,從這兩部劇集當時迷倒少男少女的客觀事實來說,可解釋為受眾對劇中主角的使命感產生認同共鳴。

反觀今年最受歡迎的電視劇,是以清代背景講述女人世界爾虞我詐的《金枝慾孽》,戲軌猶如我們每日生活當中的辦公室戰場,談的自然是為求生存,大可不擇手段的歪理,使命感這回事自然顯得過時,不提也罷。

現代人生活真的就只有個人生存這麼簡單?一個沒有使命感的社會,每個人只會關心自我,無怪乎如一點燭光(關正傑主唱)、摘星(陳百強主唱)這些80年代主流勵志歌曲,到今天已幾近絕跡於流行歌壇。

近日的海嘯天災,確實是我們彰顯使命感的時候,懇求讀者們伸出富有愛心的雙手,幫助貧窮受災者建立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