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8日星期二

梁文道:良心只在星期六(戰鬥的本土之二)

【飲食男女】上次說到巴勒斯坦的「泰比啤」,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巴勒斯坦不是回教國家嗎?穆斯林不能喝酒,又怎麼會生產啤酒,甚至還要舉辦啤酒節呢?

其實阿拉伯世界的宗教面貌要遠比我們平時所以為的複雜。就拿「泰比啤」的產地「泰比」來說好了,它不只是個新約聖經上頭留名的聖地,並且還有歷史悠久的基督信仰社群,兩千年來始終不斷,居民至今仍以基督徒為主。創辦這款啤酒的家族正是基督信仰的跟隨者,而每年由外地來此參與啤酒節的巴勒斯坦青年,也多半是散居在巴國其他地方的基督徒。就算信仰伊斯蘭也不打緊,「泰比啤」還專門為他們釀製了沒有酒精的啤酒。無酒精啤酒在穆斯林世界並不罕見,伊朗很早就出過好幾款,只是因為經濟制裁,外頭不容易見到。幾年前我也有幸試過,喝起來還算不錯,比得上德國同類產品(喜歡啤酒也喜歡開車的德國一向生產品質不錯的無酒精啤酒)。

儘管大名在外,本地又有不忌酒水的顧客支持,但「泰比啤」的生存環境到底是個比較保守的社群。由於當地政府的壓抑,他們的啤酒節這兩年已經搞不下去了,主要理由是這類活動太過喧鬧,不合民風。在更激進的巴勒斯坦人心目當中,「泰比啤」的最大問題卻是它還不夠本土,除了水之外,其他原料全是進口貨。它的市場也是以出口為導向,頗有點藉政治做招徠的嫌疑,和巴勒斯坦本國社群的關係不夠緊密。

相比之下,「夏拉卡運動」(Sharaka Movement)的在地色彩就濃厚得多了,它在政治上的指向也更加明確。按照這個運動的官式報告,他們的目標是「以志願工作的形式保存我們巴勒斯坦的農業傳承,連結消費者與生產者,一起慶祝我們的時令產品。我們期許巴勒斯坦的食物主權。在這片土地上用環保的技術,傳統的方式,去為本地人生產充足的食物供給」。

我第一次聽說這個運動,是看到《Brownbook》的介紹(順帶一提,《Brownbook》是本在杜拜出版的英語life style雜誌,專門針對泛中東地區的城市讀者,有很多關於這片區域的介紹,辦得相當不錯)。那篇報道把「夏拉卡」捧得很高,說它開啟了生活時尚與社會運動結合的新路線。

「夏拉卡」確實有它時尚「慢活」的那一面,比如每個周末在拉姆安拉舉行的市集。就像全球各地的「綠色生活」市場似的,它有許多小農場擺出來的攤檔,一個個籃子裏盛放了他們自家種植的有機農作。它有餐廳響應,標榜幾近失傳的古早菜式,全以本地材料製成。當然,它還有不少小手工藝製品,以及街頭音樂演出,整個氣氛就和你今天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碰見的木土市集差不多。

這類市集原來是有理念的,健康和環保之外;它應該還預設了一整套關於經濟模式與社會組識的看法:以小農生產對抗大型食物工業,以地方社群平衡資本主義的全球化佈局。但是這些理念現在卻太容易被人忘記,這類市集的形式太容易被人仿造濫用,使得它們往往成了被拔掉牙齒的老虎,快樂的抗爭只剩下快樂。光顧它們的中產階級時時把它當成周末合家歡,熱熱鬧鬧,還可以透過消費滿足一下良心需要,在消閒之餘兼做點善事,意義相當於買旗。平日還是回到常軌,天天去百佳惠康報到,繼續本土市集所反對的日常生活。

然而,「夏拉卡運動」不一樣,它絕不只是有型有款「有態度」的政治生活時尚;它的背後有血有肉,是場名副其實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