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8日星期二

梁文道:飲水思源

【飲食男女-味覺現象】我很喜歡吃牛肉,但我非常尊重也非常佩服那些發誓不吃牛肉的人,因為我知道他們依循的是一個古老而溫厚的傳統。

去過印度的人,都很難不注意到那些在街上踱步的牛,有些是還在耕地裏勞動的服役牛,有些則是退了休的老牛。牠們在街頭意態悠閒地漫遊,只有車輛和小販要讓路給牠們,卻沒有一頭牛需要閃躲往來的人群和機車。這是為甚麼呢?最標準的答案當然是因為印度教崇奉牛,視之為聖。聖雄甘地就曾說過:「印度教的核心就是保護牛,保護牛的態度是印度教給世界的禮物,印度教將同保護牛的印度人永存於世」。印度剛剛獨立的時候,建國的國大黨甚至以一隻牛媽媽和牠的寶寶當作國徽。

如果你是個唯物主義者,覺得這些宗教解釋太玄虛,那就好辦了,因為另一種答案更簡單。大家知道,自古以來印度就是個農耕社會,而牛不止是主要的勞動力,還可以替人吃掉雜草和其他廢物,就像現代人的汽車一樣,是家家寶貝有加的生財工具。雖然人類需要蛋白質,但與其吃牛肉還不如喝牛奶划算,因為牛肉吃了就沒了,牛奶則日日有得飲。如此有用的動物,誰會捨得吃呢?就算到了今天,對人均耕地面積甚少的印度小農來說,牛也還是比拖拉機更合成本效益的耕具,所以才會出現滿街是牛的印度風景。

可是為甚麼他們連一頭老牛也不捨得殺呢?既沒耕田的力氣,也擠不出牛奶,不把牠宰來吃豈不可惜?假如人是種完全的理性計算機,這就不是問題了;然而人之為人,正在於他總有那麼一點超乎工具理性的奧妙,一種我們叫做人性的東西。

同為古老的農業文明,中國民間也有一種不吃牛的傳統,雖不如印度那樣把它變成一種絕對的禁忌,但也還是有不少農民戒吃牛肉。他們說這叫感恩。你看一頭水牛,大半輩子都在為人忙為人累,難得活到天年,你還不能讓牠舒舒服服地過完餘下不多的日子嗎?農民用自己很樸素的世界觀,把自己碗中的糧食和牛拉上了因果關係,沒有牛就沒有我,更不會有後來的子子孫孫。即使後人當官發財,也不能不思幼時的一飯之恩。所以古代王朝有時會把護牛當作百姓值得努力的福業,所以今人也才會在父母患疾的時候發願戒牛。

十多年前,常去大嶼山遠足,那時見路上有牛群徜徉,不畏生人,我就深感民風淳厚之美。明明種地的人已經不多,少數農民更以機器代牛,但這些可愛的島民還是不願輕易殺生,由得耕牛野放,自得自樂。不要小看這點慈悲,這可是我國古人的教育之道。雖然早已棄田不耕,棄牛不用;但指著這些田野間的動物,你可以教育子女飲水思源的為人道理。民胞物與,雖牲口亦為人情感戴天理覆蓋的情眾生 。

最近有一個叫做「洋洋」的女子,可憐流浪牛群孤苦無依,在元朗自設「流浪牛之家」,獨力養育八十三頭牛,代百姓一盡報恩之功。可是周圍的村民並不欣賞,常常故意截斷水源,用粗言穢語侮辱她的「多事」,嫌她的牛弄低了土地的價錢,阻人發達。這些村民的祖上多半務農維生,因此才有這些流浪牛的出現。前人不隨意殺生,就是我們所說的飲水思源了;而他們的後代卻跑去破壞「流浪牛之家」的供水管,巴不得那些牛一個個渴死,這又算是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