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2日星期三

梁文道:政府總部

【都市日報-兵器譜】官府應該比民居大,這是中國的傳統智慧,更是王朝時期權力崇拜的思想遺緒。所以清朝尺度最龐大的建築群就是紫禁城,因為那是一切權力的終極來源,天子皇帝居住辦公的地方。只是沒想到時至今日,明明已經到了老百姓當家作主的年代了,我們仍然擺脫不了這種要在建築物上體現政府權威的習性,神州大地一片高聳雄偉的政府辦公大樓。

前一陣子重慶有鎮級政府雖處身貧困地區,財政連年虧損,但還是投下巨資蓋了一座小天安門,就是這種權力崇拜的體現。其實除了這個惡名昭彰,惹來罵聲一片的經典例子之外,我也曾在其它一些地區親眼見過本來只該在國際級都會出現的玻璃幕牆大樓,樹在一堆狹小的三層樓房之間的廣場上,週邊還有農民趕著驢車,十分不協調。而這座建築物,當然是個縣政府大樓。我們面對這等情況,常常指責部分地方官員浪費公帑,沒把納稅人的血汗錢用在最該用的地方上,但是大家很少去談一座政府辦公樓該蓋成甚麼模樣,其實官方建築物的形式材質的確應該和它的權力構成一種表現和被表現的關係,就像體量龐大的故宮表現了無上的皇權一樣。問題是在民主成為潮流的今天,在所有政府都會強調自己的權力來自人民,施政過程要透明公開的這個時代,政府建築應該是甚麼樣子呢?

傳統的政府辦公樓總喜歡把主要的大門入口設在一個高高的平台上,再以一段長長的寬大階梯連接路面。這種設計引起的效果是進入建築物的巿民首先要仰視正門,然後再朝聖般地拾級而上,讓你還沒進門,就先生起一種官威難測的感受。但若看看近幾十年來歐美新建的政府建築,你就會發現這種入口設計已經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平坦寬闊的地面大堂,使百姓可以從路面方便地直走進去,甚至把那個大堂當成可坐可遊的公共空間。這一種構思體現的是政府與人民平起平坐,政府建築屬於全體公民的意識。必成經典的德國國會大樓是大師諾曼.福斯特(Normon Foster)的手筆。他在原有的古典主義建築上開了一個天井,再加建一個能夠登上去的玻璃原頂,讓國民和遊客可以在上頭居高臨下地觀察國會門開會的情況。其用意之一是要透明地展現國會議員的工作,以示議員權力來自人民,因此要向公眾負責;其二是彰顯出人民在上,議員和內閣帶在下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不知將來的特區總部又會建成何等模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