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23日星期六

梁文道:讀四大小說可以成功致富

【信報財經新聞-書海迷航錄】商務印書館以粉紙精印《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和《三國演義》等中國「四大小說」(或者有人乾脆說是「四大名著」),而且配上彩圖,據知是為了吸引新一代年輕讀者,可謂悲壯之舉。其所以悲,是這昔日小兒在父母師長嚴嚴監控之下還要躲在床鋪裏看的閒書,今天竟成了出版商要想方設法為它增值以添誘惑力的課本;其所以壯,乃明知這幾是不可挽回的局面,還要耗本錢這幹下去(雖然銷量可能也會不錯)。

古典小說在中國的地位變化有多大,看清儒顧亭林這段常被引用的話就知道了:「小說演義之書,士大夫、農工、商賈無不習聞之,以至兒童、婦女、不識字者亦皆聞而如見之。是其教較之儒釋道而更廣也。釋道猶勸人以善,小說專導人從惡,奸邪淫盜之事,儒釋道書所不忍斥言者,彼必盡相窮形,津津樂道。以殺人為好漢,以漁色為風流,喪心病狂,無所忌憚。子弟之逸居無教者多矣,又有此等書以誘之,曷怪其近於禽獸乎!」(《日知錄》卷十三〈重厚〉)。以前正統知識分子所鄙夷的,今天文人奉之為正統;過去庶民百姓趨好的,現在大眾當做驢屁股後頭的大棒。

經典變指南

為了要把這些古典小說變得更平易近人,很多人下過工夫,但效果如何,我總有懷疑。《紅樓夢》有漫畫版,看漫畫的人未必會看,看了之後也未必會找原著。《西遊記》成了電影,觀眾會等待下一部周星馳作品。其他,如縮節版,就更是有點像胖子動切脂肪手術,不倫不類。唯一歪打正著,卓有功效的是《三國志》等一系列電玩,部分真正玩家覺得要看「攻略」太過丟人,不如自己琢磨原典,搞清楚人物關係,呂布和關公的真實戰鬥力,方能在電腦上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至於商務這套書,版面雅致,不媚俗。可是那些現代圖畫是否真能吸引讀圖一代的注意呢?而且印刷用粉紙,在燈下閱讀相當刺眼,又是不是一種適合小說閱讀的紙張呢?最重要的是導讀不夠,沒有註釋,雖有余秋雨作總序,但年輕一代讀起來沒有根手杖,恐怕吃力。

經典新版新讀,近二十年來真正的主流趨勢是把它們變成成功指南人生寶典,坊間談這四大小說的除了學術著作,入門導引,就以什「三國演義謀略學」,「看紅樓夢學處世」為大宗。雖說前人評點小說也談知人論事之道,但這般完全以實用功利的角度來看小說的,可能前所未有。如果有做文學批評的好好析解研究一下這些書的用語和主題,應該非常有趣,畢竟是這個時代討論古典小說的主導論述,它們反映了一種現時社會看書看小說看經典的傾向。

我以為這是一種把小說(non-fiction)讀成非虛構(fiction)敘事作品的傾向,它骨子裏貶視文學,認為小說是閒書,沒有大用。李嘉誠在談自己的讀書心得時,不也說看小說浪費時間嗎。此心態不只是現今功利社會的產物,而且還隱隱然接上了前述顧亭林那種中國正統儒家知識分了對小說的看法,覺得小說無益於經世致用之學,不過小道而已。中國直到有了金聖嘆,指出「善論道者論道,善論文者論文」,才徹底給純粹就文學觀點討論小說的道路開了頭。現在新形態的古典小說討論等於打了回頭,走上論道(儘管是種新道)的老路。

把小說變回非文學

這種把古典小說解成謀略指南的書,初看之下有點道理,細想起來就覺得奇怪,那些計謀和做人的道理往往既不是這些小說原創,也不是從對它們的閱讀裏衍生出來,而是把現成的三十六計,甚至人人都知的道理硬套上去。為什要那大費周章呢?當然是為了銷路吧。這做而又有銷路,是因為這些小說經過百多年來文人的努力,已經被捧上正典的位置。經典不只可以賦與稀鬆平常的常識一點非常的出身;經典又是一些大家都知道該看但都沒看過的書,拉經典的裙帶而能重溫一下自己早就知道的道理(那必然是真理了),何樂不為。

現代文學觀念的冒起,改變了大家對小說的看法;小說成了經典之後,我們又努力把它變成非文學,也是歷史吊詭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