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2日星期五

梁文道:中國人不輕易Say Hi(打招呼的困惑二之一)

【飲食男女】半島電視台去年製作了一條關於巴黎中國遊客的半小時紀錄片,內容就和今天各種各樣中國遊客的傳聞差不多,無非是隨地吐痰、喧嘩吵鬧,當街打架,以及中國商人買下一整條街區小店,專攻中國遊客市場等大家早已見怪不怪的故事。唯一叫人耳目一新的,是其中一段手機拍攝的花絮,一個男子在威尼斯運河的碼頭邊上洗澡,同行女子還在為他按摩搓背。就像今天所有網上流行的資訊,這條片子直到最近幾個月還在被人當作新聞傳發,漣漪不斷,詮釋互異。香港人和台灣人用它證明中國遊客的典型印象;大陸媒體則把注意力放在巴黎人如何與中國資金合力撈取中國人的銀両。

但是看完這整部專題之後,真正使我難忘的,卻是片中那間小館老闆一句最平凡的慨嘆:「他們不主動打招呼,不會說法語,也不說英語」。是的,不打招呼才是我最好奇的一點。坦白講,依照親身見聞,我始終認為當街吐痰便溺,爭吵打架這種事絕非常態。在威尼斯河道洗澡,在羅浮宮裏跳廣場舞,更是因為奇特罕見才上得了新聞的例外。至於喧嘩大叫,更是華人本來習慣,中國遊客一多,尤其惹目而已,更何況美國遊客也不是不鬧騰的。但是為甚麼進了人家店門不打招呼呢?不會法文不是問題,不會英文也不是問題,至少可以說一聲「哈囉」這個全球通用語吧?就算「哈囉」也不會說或者不願說,能不能像我見過的很多日本客或者法國客一樣,無論走到哪裏,都是對着外國人來一句「O Ha Yo」「Kon Ni Chi Wa」,和「Bonjour」呢?配上一個微笑,一點身體語言,這種友好與善意是任何地方的人都領會得了的。

然而,許多中國遊客還真做不到這一點。這不單是我個人或許有限的經驗所得的觀察,更是一些國外熱門旅遊城市店家的見證。例如去年結識的一位荷蘭年輕朋友,是阿姆斯特丹一家服裝店的兼職店員,在大學修習工商管理,同時選修中文。就和不少國外青年一樣,他認為中國是未來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中文肯定會比現在更加通行,而且還趁假期遊歷過中國(三個月中,更曾在港待過兩個禮拜)。

照道理講,比起一般歐洲青年,這該算是個很懂中國的人了。可是他也很不明白,為甚麼每當中國遊客走進他任職的商店時,總是一來就盯着貨品,對店員卻正眼也不多瞧一眼。他們不只不會主動對你問好;就算你對他們說「Hi」,他們也不願給出任何反應。更奇特的是有些客人其實是懂英文的,他們可以很順暢地跟你談價錢談尺寸,但硬是不回應任何招呼。這位青年對中國文化十分好奇,當然曉得中國曾是「禮儀之邦」的傳說。面對他們描述的情況,他不輕易判斷,只是懷疑中國和他們的距離是否比他所以為的更加遙遠。自從聽他說過他的這個小小困惑,我就開始留意,發現這根本不是中國人到了海外之後才有的表現,即使國內,大家平常走進商店餐館,也是不習慣和店員堂倌互相問好的。但這到底是為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