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男女】本來應該接着再談我們中國人吃飯吃得有多麼「閒」,但最近看了一些新聞,有如骨鯁在喉,實在是叫人閑不起來。比如巴西黑心肉事件,消息一出,全球恐慌。不只多個國家即時禁止進口巴西凍肉;而且還有不少商鋪食肆自動自覺,主動停上發售來自巴西的肉食,算是對得住良心,對得住商譽。
可是你看別號「廿蚊張」,代表飲食業的立法會議員張宇仁說甚麼:「我哋眼見到,手摸到,鼻聞到,如果有問題,唔會煮畀大家食,所以大家唔需要擔心係咪真有事,係咪要落架」。換句話講,他叫我們只要信,不要怕,要信全港飲食界都好有良心,而且眼耳鼻都很靈敏,不會靠害。但問題是你們這群堅守界別利益的高貴選委,都不相信口口聲聲「相信香港,相信我們每一個人」的曾俊華啦,又憑甚麼要我們相信你?
不必吃凍肉的人,當然不怕有問題的凍肉。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背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圈子;我們不能勉強,也沒有理由去勉強每一個人都能通曉其他人的生活。你一向食開西班牙黑毛豬唔係問題,你不知道今日街市的菜心幾蚊斤也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唔知米貴的人,居然可以決定所有擔心米價的老百姓的命運。幾年前曾俊華都未知一碟粟米斑塊飯幾錢,為了競選,他起碼算是搞懂了「男人的浪漫」的售價,知道50蚊一碟「確實不算便宜」。但負責推選特首的選委呢?離地的你們又憑甚麼去決定貼在地上的蟻民該怎樣活下去?喺香港地食飯,一餐飯的價錢有七成係拿去交租,這算是常識吧。
那麼掌管全港飯價的大地產商知道一般百姓的生活嗎?嘉華國際主席呂志和最近被記者問到年輕人置業的問題,他一開始還算講得有紋有路,明白一家三口起碼要住400呎樓,上車盤500萬左右(那當然,啲樓係佢有份起,佢有份賣o架)。但他接下去的那句話可就真是荒腔走板了。他竟然告訴記者:「你起碼都有4萬至5萬元薪金,只要儲5個月,幾個月頭就得首期」。記者大概算是這些權貴接觸得比較多的「一般人」了,可是他們就連記者人工的行情都搞不清楚,你還能期望他們甚麼呢?曾俊華的選戰被人稱為發夢。果然不錯,夢想不能當飯食,夢醒之後就是殘破冷酷的現實。便連李嘉誠最近都忍不住慨嘆香港變質,冇咗理想。為甚麼香港人失去了理想?為甚麼香港人連做夢的氣力都沒有?他老人家的判斷倒是準確的,他說那是因為香港現在「只係炒樓,整高的樓宇,或者賺多啲」。
看到電視裏的這一幕,我也差點忍不住哽咽。
2017年3月31日星期五
2017年3月26日星期日
梁文道:樹欲靜而風不止
【蘋果日報】要是沒有意外,今天應該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大批市民會為了一場其實從來和他們沒有多大關係的特首選戰而惋惜、而慨嘆,甚而流淚悲憤的日子。這種人當然就是大家口中的「薯粉」,一群在過去兩、三個月裏頭突然被動員起來,能量龐大得驚人的普羅百姓。如果奉行極端鬥爭路線的建制群豪硬是要說這些人全是激進「黃屍」的話,我希望他們只不過是在繼續玩弄選戰策略,而不是真心相信這種偏離事實的判斷。仔細回顧整場選戰,分析他們在社交媒體上頭的留言,就會發現這群為數眾多的「薯粉」,雖有不少立場傾向泛民,但卻絕非民主至上的原則派,更不是親近港獨的右翼本土主義者。畢竟,感動得他們哭了又哭的曾俊華,可是個如假包換的建制人物,既要尊重「八三一」框架,又要為第二十三條立法,而且還不斷表白他那竹升仔式的家國情懷。再結合幾份可信民調的結果,我們大致可以說這群人就是香港中產社會的主流,年紀不大,收入尚可,學歷也不算太低。打擊他們,無論對任何政治勢力而言,恐怕都算不上明智。
「其實我地根本唔係想反中央……。」「呢一刻有冇普選都唔係最緊要啦,我只係想香港唔好繼續沉淪。」「過去幾年的撕裂真是令人疲累,我只係想要一個親民啲,可以團結到人心嘅特首。」「如果薯片叔叔真係做到特首,我願意喺大球場睇港隊踢波嘅時候同佢一齊肅立唱國歌」。類似留言,在曾俊華的競選臉書上頭可謂比比皆是。這種話要是出現在林鄭月娥的專頁上頭,把其中的主角換成林太,我想藍絲也不會一見就群起而攻之吧。為什麼?因為這類話語滿是妥協求和的語氣,不激進,不越矩,不反中,不亂港,溫和得無以復加。這群人的想望和要求,還真像他們常用的另一個詞語所形容,是「卑微」的。
於是我們第一個要問的問題,是他們這種心情是怎麼來的?這種情緒又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感染力,傳染到如此普遍的地步?不消說,它當然來自過去五年的社會背景,是對過去五年的負面回應。它的普遍,則反映了市民大眾對過去五年的不滿達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程度。
以往香港社會要是有些什麼政治紛爭,使得政府施政不順,體制總是有很多理由的。但是過去五年,除了一份《蘋果日報》加上半份《明報》,以及即將關台的「有線電視」等少量異數之外,幾乎所有傳統媒體全被收編,你還能說是傳媒都在針對政府嗎?要說外國勢力猖獗,過去五年國家花了這麼多人力物力,扶植壯大了那麼多的社團機構,難道在自己的領土上都還鬥不過那些神龍見尾不見首的外國勢力嗎?要說人心未回歸,九七之後都二十年了,為什麼九年前還會為了汶川地震日夜憂心,為了京奧成績振奮競舞的香港,竟然會在今天突然冒出一批港獨分子,並且其中主力還是回歸之後才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呢?
問題很多,但是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政治。
「薯粉」現象背後的情緒,是種政治情緒,是過去幾年政治路線和施政手法的直接結果,儘管它聽起來是那麼地低聲下氣,看起來是那麼地不「政治」。便連葉劉淑儀女士最近也都指出,政治問題只能政治解決。如果新一任特首林鄭月娥以為這全是社會和經濟發展受阻之故,試圖左加點長者津貼,右加點教育資源,減一些隧道費,甚至逐步造地多蓋點房子,以民生工程來消弭這種情緒的話,那就真是錯用了醫治慢性病的藥物去對付外科急症了。嚴格講,這些政策不是沒用,只不過一來見效需時,而且每一招都只能處理一個局部問題。更重要的是提案上了議會,你怎樣保證反對派不反對不拉布,不在雞蛋裏面挑出一大堆骨頭呢?所以焦點還是得先回到政治,回到當下社會敵我分明的鬥爭氛圍。不先化解政治矛盾,任何社會工程上的小修小補都將無濟於事。
曾俊華的競選工程之所以那麼出色,就是因為他非常成功地捉住了這一點。很多人誇讚他的團隊公關工夫到家,可是千萬別忘了,再好的公關,也得先有個極好的賣點。他的賣點就是修補撕裂,重建信任,他所有公關行動幾乎全都捉着這一核心理念不放。他看準了社會氛圍,看準了香港中產主流的要求經過五年已經低到了不可更低的水位,於是才能在建制派大原則上不讓半分的前提底下,把一群淺黃甚至淺藍的市民弄得又哭又笑。他那些日誌,講辭和短片,固然不乏動人之處,但我總懷疑看哭了的「薯粉」其實有更大的程度是在為自己而哭。沒有那種叫人感傷的情緒做背景,這些洋葱可能也就只是濕了水的火柴而已。掌握對了社會氛圍,抓對了賣點,這不是尋常意義下的公關,而是過人的政治敏感和政治判斷。
當曾俊華在溫煦柔和地講政治的時候,林鄭月娥卻在硬橋硬馬地講政策,這就是他倆競選工程的最大區別了。
曾俊華判斷今日社會氣氛低迷若此,和梁振英絕對脫不了干係。既然梁振英「語言偽術」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就大打真誠人性,甚至連自己口齒不夠便給的缺點也成了優點。既然梁振英「過度有為」的表現使人疲倦,他就高唱「休養生息」,甚至連一向被人攻擊的「太hea」也都忽然可愛了起來。既然梁振英面對反抗絕不手軟,他就主銷自己的寬容幽默,甚至示範一次怎樣回應網上的「白色恐怖」。換句話說,他整個競選工程設定的真正對手其實不是同台的林鄭月娥,而是台下的梁振英;是公眾記憶裏的梁振英,以及「梁振英路線」五年來所造成的氛圍和情緒。於是接下來就只需要等待林鄭月娥埋位,等她自動變成梁振英之後的梁振英了。
偏偏林鄭月娥過去五年緊跟梁振英路線的形象早存,卻還要在梁振英宣佈不再連任的第一天就表明自己要踵繼梁氏路線,更別提與梁政府秤不離砣的中聯辦還要或明或暗地替她拉票助選了。於是在這場社會情緒詮釋戰的第一步上,她就已經輸了,於是本來也大有機會可當「奶粉」的市民便成了後來的「薯粉」。直到後來她再想切割自己與梁振英的聯繫,再想擺脫中聯辦加持的光環,皆已為時過晚。這除了是我曾經強調過的政治智慧不足之外,更是由於她的身不由己。她不會完全不了解香港中產主流的感受,更不會不知道梁振英的低民望意味着什麼。但她很清楚,要是真想當上特首,起碼在這個階段是不能甩開梁營與相關人眾的。她沒錯,所以她贏了特首寶座,儘管輸掉了香港民意。
這便引到「薯粉」現象的第二個問題,也是他們今天最想問的問題了,那就是為什麼?為什麼港人最擁護的人選會輸?為什麼不求普選,不求二十三條不立法,更不求港獨,只是想要喘一口氣,如此卑微的願望也不被允許實現?為什麼同是位居高層的老建制派,他們喜歡的這一個就是不被中央信任?到底那個玄而又玄的「中央信任」是什麼意思?不僅今日「薯粉」這番大哉問的背後埋藏着一個真正深層次的政治問題,我怕它還會觸發往後更加嚴重的政治矛盾。「薯粉」想要休兵止戰,甚至不少「忍痛」挺曾的泛民也都累了,但是北風答應嗎?
「其實我地根本唔係想反中央……。」「呢一刻有冇普選都唔係最緊要啦,我只係想香港唔好繼續沉淪。」「過去幾年的撕裂真是令人疲累,我只係想要一個親民啲,可以團結到人心嘅特首。」「如果薯片叔叔真係做到特首,我願意喺大球場睇港隊踢波嘅時候同佢一齊肅立唱國歌」。類似留言,在曾俊華的競選臉書上頭可謂比比皆是。這種話要是出現在林鄭月娥的專頁上頭,把其中的主角換成林太,我想藍絲也不會一見就群起而攻之吧。為什麼?因為這類話語滿是妥協求和的語氣,不激進,不越矩,不反中,不亂港,溫和得無以復加。這群人的想望和要求,還真像他們常用的另一個詞語所形容,是「卑微」的。
於是我們第一個要問的問題,是他們這種心情是怎麼來的?這種情緒又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感染力,傳染到如此普遍的地步?不消說,它當然來自過去五年的社會背景,是對過去五年的負面回應。它的普遍,則反映了市民大眾對過去五年的不滿達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程度。
以往香港社會要是有些什麼政治紛爭,使得政府施政不順,體制總是有很多理由的。但是過去五年,除了一份《蘋果日報》加上半份《明報》,以及即將關台的「有線電視」等少量異數之外,幾乎所有傳統媒體全被收編,你還能說是傳媒都在針對政府嗎?要說外國勢力猖獗,過去五年國家花了這麼多人力物力,扶植壯大了那麼多的社團機構,難道在自己的領土上都還鬥不過那些神龍見尾不見首的外國勢力嗎?要說人心未回歸,九七之後都二十年了,為什麼九年前還會為了汶川地震日夜憂心,為了京奧成績振奮競舞的香港,竟然會在今天突然冒出一批港獨分子,並且其中主力還是回歸之後才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呢?
問題很多,但是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政治。
「薯粉」現象背後的情緒,是種政治情緒,是過去幾年政治路線和施政手法的直接結果,儘管它聽起來是那麼地低聲下氣,看起來是那麼地不「政治」。便連葉劉淑儀女士最近也都指出,政治問題只能政治解決。如果新一任特首林鄭月娥以為這全是社會和經濟發展受阻之故,試圖左加點長者津貼,右加點教育資源,減一些隧道費,甚至逐步造地多蓋點房子,以民生工程來消弭這種情緒的話,那就真是錯用了醫治慢性病的藥物去對付外科急症了。嚴格講,這些政策不是沒用,只不過一來見效需時,而且每一招都只能處理一個局部問題。更重要的是提案上了議會,你怎樣保證反對派不反對不拉布,不在雞蛋裏面挑出一大堆骨頭呢?所以焦點還是得先回到政治,回到當下社會敵我分明的鬥爭氛圍。不先化解政治矛盾,任何社會工程上的小修小補都將無濟於事。
曾俊華的競選工程之所以那麼出色,就是因為他非常成功地捉住了這一點。很多人誇讚他的團隊公關工夫到家,可是千萬別忘了,再好的公關,也得先有個極好的賣點。他的賣點就是修補撕裂,重建信任,他所有公關行動幾乎全都捉着這一核心理念不放。他看準了社會氛圍,看準了香港中產主流的要求經過五年已經低到了不可更低的水位,於是才能在建制派大原則上不讓半分的前提底下,把一群淺黃甚至淺藍的市民弄得又哭又笑。他那些日誌,講辭和短片,固然不乏動人之處,但我總懷疑看哭了的「薯粉」其實有更大的程度是在為自己而哭。沒有那種叫人感傷的情緒做背景,這些洋葱可能也就只是濕了水的火柴而已。掌握對了社會氛圍,抓對了賣點,這不是尋常意義下的公關,而是過人的政治敏感和政治判斷。
當曾俊華在溫煦柔和地講政治的時候,林鄭月娥卻在硬橋硬馬地講政策,這就是他倆競選工程的最大區別了。
曾俊華判斷今日社會氣氛低迷若此,和梁振英絕對脫不了干係。既然梁振英「語言偽術」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就大打真誠人性,甚至連自己口齒不夠便給的缺點也成了優點。既然梁振英「過度有為」的表現使人疲倦,他就高唱「休養生息」,甚至連一向被人攻擊的「太hea」也都忽然可愛了起來。既然梁振英面對反抗絕不手軟,他就主銷自己的寬容幽默,甚至示範一次怎樣回應網上的「白色恐怖」。換句話說,他整個競選工程設定的真正對手其實不是同台的林鄭月娥,而是台下的梁振英;是公眾記憶裏的梁振英,以及「梁振英路線」五年來所造成的氛圍和情緒。於是接下來就只需要等待林鄭月娥埋位,等她自動變成梁振英之後的梁振英了。
偏偏林鄭月娥過去五年緊跟梁振英路線的形象早存,卻還要在梁振英宣佈不再連任的第一天就表明自己要踵繼梁氏路線,更別提與梁政府秤不離砣的中聯辦還要或明或暗地替她拉票助選了。於是在這場社會情緒詮釋戰的第一步上,她就已經輸了,於是本來也大有機會可當「奶粉」的市民便成了後來的「薯粉」。直到後來她再想切割自己與梁振英的聯繫,再想擺脫中聯辦加持的光環,皆已為時過晚。這除了是我曾經強調過的政治智慧不足之外,更是由於她的身不由己。她不會完全不了解香港中產主流的感受,更不會不知道梁振英的低民望意味着什麼。但她很清楚,要是真想當上特首,起碼在這個階段是不能甩開梁營與相關人眾的。她沒錯,所以她贏了特首寶座,儘管輸掉了香港民意。
這便引到「薯粉」現象的第二個問題,也是他們今天最想問的問題了,那就是為什麼?為什麼港人最擁護的人選會輸?為什麼不求普選,不求二十三條不立法,更不求港獨,只是想要喘一口氣,如此卑微的願望也不被允許實現?為什麼同是位居高層的老建制派,他們喜歡的這一個就是不被中央信任?到底那個玄而又玄的「中央信任」是什麼意思?不僅今日「薯粉」這番大哉問的背後埋藏着一個真正深層次的政治問題,我怕它還會觸發往後更加嚴重的政治矛盾。「薯粉」想要休兵止戰,甚至不少「忍痛」挺曾的泛民也都累了,但是北風答應嗎?
2017年3月24日星期五
梁文道:為甚麼不嫌中菜吃得慢(中國人吃的閒情之二)
【飲食男女】為何許多國人怕上高級西餐廳,尤其是那些傳說中的「法國大餐」?除了口味不適應,餐具太繁雜,又太多陌生的規矩之外,我最常聽到的怨言是時間拖得太長,一頓飯吃下來等閒得花兩三小時。可是仔細一想,就會發現這點其實是說不通的,因為我們中國人自己好友小聚,應酬宴會,吃一餐飯常常也得花上這麼多時間。比如說最近和幾個朋友在北京飯局,直接從晚上六點半混到十點半,就算在西班牙吃那三十幾道菜的分子料理,消耗掉的時間也不過如此而已。為甚麼我們吃中菜就不嫌悶不嫌累,一換了環境和食制,卻立刻感到度日如年?
所以我覺得問題並不在於你真正花在一餐飯上的物理時間有多長,而在於你感受到的心理時間。就好比同樣兩公里的路程,如果是老胡同老巷弄,又或者歐洲古城的卵石小道,一路曲折,風光步步生變,你是不會覺得自己走了那麼多路的。若是換在洛杉磯那種通衢大道,抬望眼,兩側平房,除了棕櫚樹還是棕櫚樹,走路可就真是地獄裏的折磨了。
傳統中國人之所以覺得西餐需時過度,依我看,恐怕和上菜的方式大有關係。一般而言,中菜就算分了冷盤小菜,熱葷大菜,菜餚上桌的時候也還是一股腦全端上來的。頂多前菜上一輪,主菜上一輪,但每輪都有好幾樣同時呈現。於是你吃的時候盡可隨興下箸,愛挑哪樣挑那樣,喜歡的多夾點,不喜歡的根本不碰。而且時間也是食客自己掌握,侍者絕對不會等到前菜全都清光才上主菜,而是他上他的,你吃你的,即便主菜全都早已出齊,你還是可以盯着當初那盤佐酒脆鱔不放。這種吃法,是沒有壓力的,不必趕在主菜出場之前吃掉頭盤,也不必和周邊同桌同一個節奏。大夥說到興起,多言者大可以放下筷子不動,一口氣高論半小時,之後再動手夾菜吃它幾口不遲。不愛說話,又或者搭不上嘴,那就自己顧自己,默默扒飯。總而言之,這是種自由的狀態,吃東西的速度與節奏操之在我,決定於那天耍戲的需要,而非餐廳上菜的次序。
與此相反,西式上菜法(以及日本會食)就是另一番光景了,大家吃飯的速度決定於廚房和樓面,以及群眾壓力。每個人都有義務趕在下一道菜之前先收拾好自己之前那盤,你吃得太慢,讓旁人閒等,讓侍者瞪眼,讓廚房着急,這壓力何其巨大。而且大家還不能停手,不像中菜那樣乏了飽了就束手旁觀,稍微恢復之後再夾它兩筷子小菜;你必得不斷地手握刀叉,吃得再慢也得維持吃的狀態,直到一桌人都完成一輪任務,下一道菜上來之前,大家才能把握這個間隔稍事休息。如果這一頓飯竟然還是那種動輒八、九道菜甚至更多的華美fine dining,其憊可想而知。
這也就能說明中國人飯局裏那種常見情況的發生了,通常兩三小時吃到最後,大家都是不太動箸的了,然而菜也還在,特別是不怕放涼的涼菜,說着話喝着酒,偶爾才吃點東西陪伴談笑的興致。這是種非常中國的自由與閒情,是你在吃飯,而非飯在吃你,不會有種被食物壓倒的感受。猶如古人出外賞花,花固然可觀,卻也不必專注呆視,幾個人自己閒聊喝茶甚至唱闋小曲方是主要內容,以花為背景,間中隨興瞧它幾眼,更覺其可親解人。又像走路散步,路不是主角,要緊的是和誰在走,以及沿路的風光。
所以我覺得問題並不在於你真正花在一餐飯上的物理時間有多長,而在於你感受到的心理時間。就好比同樣兩公里的路程,如果是老胡同老巷弄,又或者歐洲古城的卵石小道,一路曲折,風光步步生變,你是不會覺得自己走了那麼多路的。若是換在洛杉磯那種通衢大道,抬望眼,兩側平房,除了棕櫚樹還是棕櫚樹,走路可就真是地獄裏的折磨了。
傳統中國人之所以覺得西餐需時過度,依我看,恐怕和上菜的方式大有關係。一般而言,中菜就算分了冷盤小菜,熱葷大菜,菜餚上桌的時候也還是一股腦全端上來的。頂多前菜上一輪,主菜上一輪,但每輪都有好幾樣同時呈現。於是你吃的時候盡可隨興下箸,愛挑哪樣挑那樣,喜歡的多夾點,不喜歡的根本不碰。而且時間也是食客自己掌握,侍者絕對不會等到前菜全都清光才上主菜,而是他上他的,你吃你的,即便主菜全都早已出齊,你還是可以盯着當初那盤佐酒脆鱔不放。這種吃法,是沒有壓力的,不必趕在主菜出場之前吃掉頭盤,也不必和周邊同桌同一個節奏。大夥說到興起,多言者大可以放下筷子不動,一口氣高論半小時,之後再動手夾菜吃它幾口不遲。不愛說話,又或者搭不上嘴,那就自己顧自己,默默扒飯。總而言之,這是種自由的狀態,吃東西的速度與節奏操之在我,決定於那天耍戲的需要,而非餐廳上菜的次序。
與此相反,西式上菜法(以及日本會食)就是另一番光景了,大家吃飯的速度決定於廚房和樓面,以及群眾壓力。每個人都有義務趕在下一道菜之前先收拾好自己之前那盤,你吃得太慢,讓旁人閒等,讓侍者瞪眼,讓廚房着急,這壓力何其巨大。而且大家還不能停手,不像中菜那樣乏了飽了就束手旁觀,稍微恢復之後再夾它兩筷子小菜;你必得不斷地手握刀叉,吃得再慢也得維持吃的狀態,直到一桌人都完成一輪任務,下一道菜上來之前,大家才能把握這個間隔稍事休息。如果這一頓飯竟然還是那種動輒八、九道菜甚至更多的華美fine dining,其憊可想而知。
這也就能說明中國人飯局裏那種常見情況的發生了,通常兩三小時吃到最後,大家都是不太動箸的了,然而菜也還在,特別是不怕放涼的涼菜,說着話喝着酒,偶爾才吃點東西陪伴談笑的興致。這是種非常中國的自由與閒情,是你在吃飯,而非飯在吃你,不會有種被食物壓倒的感受。猶如古人出外賞花,花固然可觀,卻也不必專注呆視,幾個人自己閒聊喝茶甚至唱闋小曲方是主要內容,以花為背景,間中隨興瞧它幾眼,更覺其可親解人。又像走路散步,路不是主角,要緊的是和誰在走,以及沿路的風光。
2017年3月19日星期日
梁文道:十年不變
【蘋果日報】李澤楷先生日前表態支持林鄭月娥出任下屆特首,其中一個理由是最近環球政治局勢變動巨大,所以「香港需要一位有駕馭能力的領導,當遇上複雜變化的環境,如果能與中央有互信基礎,做起事來比較事半功倍。」言下之意,是林鄭月娥很有應對眼下政治亂局,以及未來種種不可測知的危機之本事,故此深得中央信任。我完全同意李先生對全球政治局面的判斷;然而,基於同樣前提,我得出的結論卻和李先生完全相反。在我看來,林鄭月娥恰恰是三名特首候選人裏頭最不能處理這種局面的人。理由很簡單,她根本不具備這等環境所需要的政治能量與智慧。
平情而論,林鄭月娥確實是個能幹的官員,幾十年來,她辦事能力之高,態度之認真,是圈子裏出了名的。而且,她大概能夠忠實執行上司的命令,所以才會因此博得「梁振英路線」忠誠追隨者的聲譽,說不定也是因此承蒙中央大員的青睞。
可是能吏畢竟有別於領導,領導至少得有舉重若輕,臨危而不亂的鎮定與底氣;可是林鄭月娥呢?就看她宣佈參選以來短短兩個月的表現吧,從「廁紙門」、「中央不信任論」,到對着教協會員聲稱自己首倡「一校一社工」而被媒體置疑,於滿堂記者跟前表示自己從來不搞「吹風會」而被當場否定,一直到最近幾天的「辭職說」,幾乎逢言必失,而每次失誤都要事後再三補鑊。我就算用最大的同情心來理解她,不說她離地,不說她「語言偽術」,不說她撒不必要而且註定要被揭發的謊,然後把這一切問題都歸咎於她壓力太大好了。我想請問,一個政治人物如果連選舉壓力都受不了,她又怎麼去駕馭那「複雜變化的環境」呢?據說她在近期一場和學者評論人的會面當中說着說着忍不住落淚,我聽了也都很替她難過。想想看,她一輩子力爭上游,是個好學生,是個好媽媽,為官三十年總算積累了些好聲名,何嘗遇過眼下這等逆境?明明勝券在握冇有怕,一心要服務市民,可她想服侍的對象卻偏偏報以唇槍舌劍,她不笑就是「黑面」,她笑了就是「太假」。我要是她,也難免要一時衝動,當眾宣佈主流民意不支持的話,自動鞠躬下台。只不過我從沒想過從政,而她卻要領導香港渡過未來五年的驚濤駭浪。
正所謂政通人和,誰都知道當前香港的最大問題是社會撕裂、中港矛盾,除非有心想要問題惡化,否則任誰都會同意下一個特首必須團結人心,以彌補裂痕為首務。要不安內,那更加險惡的未來環境是極有可能會拖沉這艘小船的。然而林鄭月娥在政府工作了三十多年,卻幾乎連下屬歸心都做不到,她又如何能與全港市民不分藍黃左右地真connect呢?前兩天,便有前政務官匿名發信,公開她獨攬大權,不善與人合作的內幕情況。由於該信匿名,我姑且當它是偽造好了。但一向被人當做是他身邊要人,卻在選戰初期倒戈一擊的麥齊光先生呢?他又為什麼不去支持一直當他上司的林鄭月娥?
林鄭月娥自稱是社福界的老朋友,還說商界可能因此怕她太過傾向社福基層,那我就舉一個社福界無人不知的例子。辭職後先後在融樂會和樂施會出任總幹事及總裁的余志穩先生,不單是近十年最受市民敬佩的離任官員之一,更是廣大社工最歡迎社會福利署署長。大家可還記得他當年是怎麼離開政府的嗎?在2010年8月5日《壹週刊》的專訪裏面,他就談到了他當時的上司林鄭月娥:「以前我們商量好,我建議,他們拍板;後來新老闆不是這樣,你唔好講咁多,畀三個選擇佢,可能三個佢都唔鍾意,要第四個。老闆永遠是老闆,改咪改囉,……
例如搞柴灣青年中心,我們知道好難自負盈虧,決定投標出去,民政局包底。她從財經事務局出來,不同意:『有乜理由咁做?』死都要出面的人做,我告訴她,青年中心蝕梗,無人肯包底,她不聽:『你哋做乜咁樣決定?』
……林鄭來了數月,我便走了,她寫過我一次report,比起以前娟姐(按:即李麗娟)、何志平,當然寫得無咁好,可能她寫所有人都係咁差!」
順帶一提,柴灣青年中心很快就交給了新世界集團轄下的新世界設施管理有限公司,以非牟利形式管理,現在的名字是「青年廣場」。
余先生這番話,換個角度看,完全就是林鄭月娥「好打得」的明證,說明她果然是個要求又高又嚴格的能吏。但我又忍不住想起了她「好打得」這個稱號的由來,那就是2007年轟動一時的「保留皇后碼頭事件」了。今天回看,這件事可說是近年各種青年運動以及本土運動的源頭,「本土」「保育」以及「集體回憶」等名詞的流行全是從那次事件開始的。當年政府不顧民意(尤其是年青人的意向),先後推倒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結果卻造就了「八十後」社運的蜂起,並於隨後的「反高鐵運動」包圍立法會一事達到第一個高潮。現在的立法會票王朱凱迪兄,就是當年在碼頭絕食抗議的青年之一。那時候,很多媒體誇讚林鄭月娥「勇敢」地走入群眾,與示威人士「對話」而不失立場,渾然不覺這是更大政治浪潮的開端,更加沒注意到她的「好打得」只不過是完成了任務,卻間接孕育出接下來十年的政治運動。正好當年我是參與聯署反對拆毀碼頭的四百個文化及學術界朋友之一,更在現場見證了那次歷史性的「對話」與「好打得」大號的起點,故此不惜當個文抄公,錄下幾段其時拙作〈時間站在我們這一邊──給林鄭月娥的一封公開信〉於此:
「傳媒待你實在不薄,明明這裏只有一群平和理性,偶而唱歌跳舞的年輕人,他們卻形容你的到來是『深入虎穴』;明明當天最激動最愛說粗話罵人的是支持你的『維園阿伯』,他們卻同情你的『忍辱負重』。還記得嗎?那一天台上有四位講者對你提出質疑,有人說起皇后碼頭抗爭記憶的價值,有人細述皇后碼頭與愛丁堡廣場的建築佈局,還有人從技術角度入手解釋填海和保留皇后碼頭可以並行不悖的理由。結果呢?你沒有回答任何一條問題,你只是重申一遍你的立場:政府早已經過種種程序,花了很多時間,所以碼頭非拆不可。
後來有傳媒批評我們這伙人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所以就鼓譟喝倒采。但我們的要求到底是什麼呢?其實我們並不奢望你會代表政府讓步,我們的要求比這個狂想謙卑多了,我們只是想你回答我們的問題而已。有人提問,而你作答,這不是很基本的一種禮節嗎?可惜你沒有。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我們的問題很愚蠢,你不屑一顧嗎?坦白講,我不相信建築師公會是愚蠢的,他們提出的折衷方案是可以完全不用理會的。那麼,是因為你還沒做好準備嗎?恐怕也不是,因為我們提出的東西早在兩個月前就公開發表過了。
第二天早上看報紙,我就懂了,原來你真的不需要回應任何疑問,你只要好好微笑,你只需要微笑,就有學者稱讚你的發言「掌握了重點」(例如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高級講師宋立功);你只需要微笑,就有名嘴欣賞你的態度從容寬大(例如香港電台的周融)。畢竟,在當前這個世代,你說了什麼是不重要的,他們是否認真看完了整個論壇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來了,而且微笑。……
然而我很納悶,你難道不是一位政治任命官員嗎?你難道不是一個政治家嗎?一個政治家難道不應該盡力說服他的對手,使他們成為自己的支持者嗎?就算這是不可能的,他也應該展現誠意,告訴大家他試過吧?可是你沒有,你只是笑着告訴大家,你很尊重我們的意見,然後你不反駁任何一項挑戰。」
十年不見了,林太,看來你還是老樣子沒變。但願你一切安好,不要再那麼緊張,更不要太勉強自己,保重。
平情而論,林鄭月娥確實是個能幹的官員,幾十年來,她辦事能力之高,態度之認真,是圈子裏出了名的。而且,她大概能夠忠實執行上司的命令,所以才會因此博得「梁振英路線」忠誠追隨者的聲譽,說不定也是因此承蒙中央大員的青睞。
可是能吏畢竟有別於領導,領導至少得有舉重若輕,臨危而不亂的鎮定與底氣;可是林鄭月娥呢?就看她宣佈參選以來短短兩個月的表現吧,從「廁紙門」、「中央不信任論」,到對着教協會員聲稱自己首倡「一校一社工」而被媒體置疑,於滿堂記者跟前表示自己從來不搞「吹風會」而被當場否定,一直到最近幾天的「辭職說」,幾乎逢言必失,而每次失誤都要事後再三補鑊。我就算用最大的同情心來理解她,不說她離地,不說她「語言偽術」,不說她撒不必要而且註定要被揭發的謊,然後把這一切問題都歸咎於她壓力太大好了。我想請問,一個政治人物如果連選舉壓力都受不了,她又怎麼去駕馭那「複雜變化的環境」呢?據說她在近期一場和學者評論人的會面當中說着說着忍不住落淚,我聽了也都很替她難過。想想看,她一輩子力爭上游,是個好學生,是個好媽媽,為官三十年總算積累了些好聲名,何嘗遇過眼下這等逆境?明明勝券在握冇有怕,一心要服務市民,可她想服侍的對象卻偏偏報以唇槍舌劍,她不笑就是「黑面」,她笑了就是「太假」。我要是她,也難免要一時衝動,當眾宣佈主流民意不支持的話,自動鞠躬下台。只不過我從沒想過從政,而她卻要領導香港渡過未來五年的驚濤駭浪。
正所謂政通人和,誰都知道當前香港的最大問題是社會撕裂、中港矛盾,除非有心想要問題惡化,否則任誰都會同意下一個特首必須團結人心,以彌補裂痕為首務。要不安內,那更加險惡的未來環境是極有可能會拖沉這艘小船的。然而林鄭月娥在政府工作了三十多年,卻幾乎連下屬歸心都做不到,她又如何能與全港市民不分藍黃左右地真connect呢?前兩天,便有前政務官匿名發信,公開她獨攬大權,不善與人合作的內幕情況。由於該信匿名,我姑且當它是偽造好了。但一向被人當做是他身邊要人,卻在選戰初期倒戈一擊的麥齊光先生呢?他又為什麼不去支持一直當他上司的林鄭月娥?
林鄭月娥自稱是社福界的老朋友,還說商界可能因此怕她太過傾向社福基層,那我就舉一個社福界無人不知的例子。辭職後先後在融樂會和樂施會出任總幹事及總裁的余志穩先生,不單是近十年最受市民敬佩的離任官員之一,更是廣大社工最歡迎社會福利署署長。大家可還記得他當年是怎麼離開政府的嗎?在2010年8月5日《壹週刊》的專訪裏面,他就談到了他當時的上司林鄭月娥:「以前我們商量好,我建議,他們拍板;後來新老闆不是這樣,你唔好講咁多,畀三個選擇佢,可能三個佢都唔鍾意,要第四個。老闆永遠是老闆,改咪改囉,……
例如搞柴灣青年中心,我們知道好難自負盈虧,決定投標出去,民政局包底。她從財經事務局出來,不同意:『有乜理由咁做?』死都要出面的人做,我告訴她,青年中心蝕梗,無人肯包底,她不聽:『你哋做乜咁樣決定?』
……林鄭來了數月,我便走了,她寫過我一次report,比起以前娟姐(按:即李麗娟)、何志平,當然寫得無咁好,可能她寫所有人都係咁差!」
順帶一提,柴灣青年中心很快就交給了新世界集團轄下的新世界設施管理有限公司,以非牟利形式管理,現在的名字是「青年廣場」。
余先生這番話,換個角度看,完全就是林鄭月娥「好打得」的明證,說明她果然是個要求又高又嚴格的能吏。但我又忍不住想起了她「好打得」這個稱號的由來,那就是2007年轟動一時的「保留皇后碼頭事件」了。今天回看,這件事可說是近年各種青年運動以及本土運動的源頭,「本土」「保育」以及「集體回憶」等名詞的流行全是從那次事件開始的。當年政府不顧民意(尤其是年青人的意向),先後推倒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結果卻造就了「八十後」社運的蜂起,並於隨後的「反高鐵運動」包圍立法會一事達到第一個高潮。現在的立法會票王朱凱迪兄,就是當年在碼頭絕食抗議的青年之一。那時候,很多媒體誇讚林鄭月娥「勇敢」地走入群眾,與示威人士「對話」而不失立場,渾然不覺這是更大政治浪潮的開端,更加沒注意到她的「好打得」只不過是完成了任務,卻間接孕育出接下來十年的政治運動。正好當年我是參與聯署反對拆毀碼頭的四百個文化及學術界朋友之一,更在現場見證了那次歷史性的「對話」與「好打得」大號的起點,故此不惜當個文抄公,錄下幾段其時拙作〈時間站在我們這一邊──給林鄭月娥的一封公開信〉於此:
「傳媒待你實在不薄,明明這裏只有一群平和理性,偶而唱歌跳舞的年輕人,他們卻形容你的到來是『深入虎穴』;明明當天最激動最愛說粗話罵人的是支持你的『維園阿伯』,他們卻同情你的『忍辱負重』。還記得嗎?那一天台上有四位講者對你提出質疑,有人說起皇后碼頭抗爭記憶的價值,有人細述皇后碼頭與愛丁堡廣場的建築佈局,還有人從技術角度入手解釋填海和保留皇后碼頭可以並行不悖的理由。結果呢?你沒有回答任何一條問題,你只是重申一遍你的立場:政府早已經過種種程序,花了很多時間,所以碼頭非拆不可。
後來有傳媒批評我們這伙人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所以就鼓譟喝倒采。但我們的要求到底是什麼呢?其實我們並不奢望你會代表政府讓步,我們的要求比這個狂想謙卑多了,我們只是想你回答我們的問題而已。有人提問,而你作答,這不是很基本的一種禮節嗎?可惜你沒有。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我們的問題很愚蠢,你不屑一顧嗎?坦白講,我不相信建築師公會是愚蠢的,他們提出的折衷方案是可以完全不用理會的。那麼,是因為你還沒做好準備嗎?恐怕也不是,因為我們提出的東西早在兩個月前就公開發表過了。
第二天早上看報紙,我就懂了,原來你真的不需要回應任何疑問,你只要好好微笑,你只需要微笑,就有學者稱讚你的發言「掌握了重點」(例如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高級講師宋立功);你只需要微笑,就有名嘴欣賞你的態度從容寬大(例如香港電台的周融)。畢竟,在當前這個世代,你說了什麼是不重要的,他們是否認真看完了整個論壇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來了,而且微笑。……
然而我很納悶,你難道不是一位政治任命官員嗎?你難道不是一個政治家嗎?一個政治家難道不應該盡力說服他的對手,使他們成為自己的支持者嗎?就算這是不可能的,他也應該展現誠意,告訴大家他試過吧?可是你沒有,你只是笑着告訴大家,你很尊重我們的意見,然後你不反駁任何一項挑戰。」
十年不見了,林太,看來你還是老樣子沒變。但願你一切安好,不要再那麼緊張,更不要太勉強自己,保重。
2017年3月17日星期五
梁文道:禮貌之外(中國人吃的閒情之一)
【飲食男女】一個在大陸開旅行社的朋友最近和我抱怨,說他以後再也不要帶客人去國外的星級餐廳吃飯了。好不容易在一家一位難求的著名餐廳訂到了一張坐得下十幾二十人的長桌,結果在上第一道菜的時候,全桌大半的人都跑去環境裝飾得挺不錯的餐館四周獵影閒逛,害得算準時間端菜上來的樓面侍應們儍呼呼地端着碟子站在桌邊,你眼望我眼,不知如何是好。我這個朋友的旅行社很高級,取價不菲,參加得起的都有一定資財,而且大多見過世面,絕非等閒。饒是如此,每逢去到一些很配得上團費和團友身份的好食肆,類似窘況也還是難免一再重演。至於接下來的喧嘩吵鬧玩手機,更是不在話下。
一般聽說這種情況,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多半是嫌國人失禮,不尊重人家的規矩。但朋友做生意,以客為尊,他着眼的是這些團友的感受。原來去到這種場所,客人們自己也不太爽,常常抱怨一頓飯三個小時吃得太長,而且規矩太多很不自在。換句話說,這是個雙輸局面,一群有地位的人到了國外一家有地位的餐廳,最後雙方都不太高興。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讓我想起在北京常住的一家酒店樓下的法國餐廳,收費雖然離譜,但每隔一段時間我也還是會為了方便光顧。而每一次進去晚飯,我必然要遇上一些令人側目的食客,要不是打開電腦播放音樂與全餐廳的人分享,就是吃到一半停手,一桌子人各自對着手機聊天。
有意思的是,假如同樣行為發生在同等級數的中餐館,甚至快餐店,那大概就不算是問題不碍眼了。難道不是嗎?在吃中菜的地方,你根本就不會留意到這麼多的「問題」,不會看到小孩嘻鬧,不會聽到手機音樂,更不會發現有人興奮高叫。這並不是因為大家一吃中菜就忽然克己復禮、溫文爾雅起來了;而是因為所有這些現象在大多數中餐館裏頭幾乎都是正常的。這就好比沒有人會投訴菜市場太吵一樣。我從小就聽過不少類似的故事,而且全都附帶教訓總結,說中國人吃飯吃得多不規矩,多麼鬧騰,然後人家外國都不是這樣子的云云。
首先必須承認,中國很大,地區文化差異鮮明。從北京的慶豐包子到香港的翠華,大家在這類地方吃飯的狀態可能還都是差不多的;要是換到一些高檔點、洋派些的環境,就能分辨出上海和香港等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城市,與內陸其他地方的分別了。這種分別,是否真是我兒時說的文明程度的分別呢?洋人吃飯規矩多,於是他們文明一些;華人吃飯又吵又亂,於是華人文明化的步伐還不夠快。真的只是這樣子嗎?請注意,我絕對不是說你在本來安靜的食肆裏頭開大iPad聲響煲劇睇戲打機沒問題,也不是要為那些到了餐館椅子都還沒坐暖就開始四處遊蕩不理人家是不是要上菜的遊客辯解。這種種行為當然是失禮的,因為做出這種事的人都沒有顧及到他人的存在和感受。而在不在乎其他人,會不會過於自我中心,這等問題是不能用文化差異去辯解的。一個人要是無論去到那裏都以為自己是大爺,高興吐痰就吐痰,一有尿意就撒尿;我不相信有任何人能夠用「他是中國人,中國文化就是這樣,我們要尊重」之類的遁詞去為他開脫。真正能用文化差異和習慣去解釋的,是傳統華人為甚麼會覺得西餐讓人吃得很煩很束縛?是為甚麼在高尚洋餐館裏的「惡行」一搬去中式酒樓卻又顯得正常了?我知道這都是說了一百多年的老問題,可是我覺得它依然有待索解,值得想想。
一般聽說這種情況,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多半是嫌國人失禮,不尊重人家的規矩。但朋友做生意,以客為尊,他着眼的是這些團友的感受。原來去到這種場所,客人們自己也不太爽,常常抱怨一頓飯三個小時吃得太長,而且規矩太多很不自在。換句話說,這是個雙輸局面,一群有地位的人到了國外一家有地位的餐廳,最後雙方都不太高興。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讓我想起在北京常住的一家酒店樓下的法國餐廳,收費雖然離譜,但每隔一段時間我也還是會為了方便光顧。而每一次進去晚飯,我必然要遇上一些令人側目的食客,要不是打開電腦播放音樂與全餐廳的人分享,就是吃到一半停手,一桌子人各自對着手機聊天。
有意思的是,假如同樣行為發生在同等級數的中餐館,甚至快餐店,那大概就不算是問題不碍眼了。難道不是嗎?在吃中菜的地方,你根本就不會留意到這麼多的「問題」,不會看到小孩嘻鬧,不會聽到手機音樂,更不會發現有人興奮高叫。這並不是因為大家一吃中菜就忽然克己復禮、溫文爾雅起來了;而是因為所有這些現象在大多數中餐館裏頭幾乎都是正常的。這就好比沒有人會投訴菜市場太吵一樣。我從小就聽過不少類似的故事,而且全都附帶教訓總結,說中國人吃飯吃得多不規矩,多麼鬧騰,然後人家外國都不是這樣子的云云。
首先必須承認,中國很大,地區文化差異鮮明。從北京的慶豐包子到香港的翠華,大家在這類地方吃飯的狀態可能還都是差不多的;要是換到一些高檔點、洋派些的環境,就能分辨出上海和香港等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城市,與內陸其他地方的分別了。這種分別,是否真是我兒時說的文明程度的分別呢?洋人吃飯規矩多,於是他們文明一些;華人吃飯又吵又亂,於是華人文明化的步伐還不夠快。真的只是這樣子嗎?請注意,我絕對不是說你在本來安靜的食肆裏頭開大iPad聲響煲劇睇戲打機沒問題,也不是要為那些到了餐館椅子都還沒坐暖就開始四處遊蕩不理人家是不是要上菜的遊客辯解。這種種行為當然是失禮的,因為做出這種事的人都沒有顧及到他人的存在和感受。而在不在乎其他人,會不會過於自我中心,這等問題是不能用文化差異去辯解的。一個人要是無論去到那裏都以為自己是大爺,高興吐痰就吐痰,一有尿意就撒尿;我不相信有任何人能夠用「他是中國人,中國文化就是這樣,我們要尊重」之類的遁詞去為他開脫。真正能用文化差異和習慣去解釋的,是傳統華人為甚麼會覺得西餐讓人吃得很煩很束縛?是為甚麼在高尚洋餐館裏的「惡行」一搬去中式酒樓卻又顯得正常了?我知道這都是說了一百多年的老問題,可是我覺得它依然有待索解,值得想想。
2017年3月12日星期日
梁文道:梁振英告人當助選?
【蘋果日報】梁振英控告立法會議員梁繼昌先生誹謗,其實是一件非常不合理的怪事。許多論者認為這是因為他太過擔心自己出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一事會被「UGL案」破壞,故此誓死要向中央證明自己的清白。可是有誰會相信香港一群泛民議員聯名寫信給俞正聲主席,居然能夠起到左右中央意思的作用呢?看這兩天的新聞就知道,要做的決定早已做好。便如當年董建華先生「腳痛」下台之後,還能升任國家領導人是為了要我們香港人明白,董建華先生推行廿三條立法的方向和意志絕對正確,值得嘉許;問題最多是他處理整件事情的手法不夠明智而已。同樣地,今天中央也不想我們誤會,以為梁振英旗幟鮮明地反佔中打港獨有什麼不對。所以,要用政協副主席的位置再度標明政治正確的大原則。
至於「UGL」一案,或許中央真的依憑他們擁有的材料,判定梁振英可以高枕無憂;又或許他們認為就算讓一個國家領導人因為貪腐而下台入獄,也算不上是什麼了不起的新鮮事。所以又有些論者指出,梁振英這回控告立法會議員,是為了達致寒蟬效應,讓包括政治人物在內的公眾不敢再就此事發聲。可是你去票告一個議員,就真能嚇倒所有想要說話的人嗎?梁振英上台以來,律師信都出過好幾封了,難道今天罵他的人要比從前少了嗎?
更奇怪的是,這次行動不只沒有起到讓大家不敢再談「UGL案」的效用,反而更像是要自動撩起爭論,再度提醒市民,他還有這麼一樁未了之事,值得大家關注。以「梁振英路線」的一貫作風來看,再佐以幾位梁營核心人物近日發表的多篇文章,我懷疑主動挑引輿論關注「UGL案」,可能正正是他的意圖之一。為什麼一個人要好端端地刺激別人注意他的疑似瘡疤?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呢?
很簡單,那就是要把這宗案件政治化。先是再三說明自己在法律上站得住腳的原因,然後自封自己早已立於不敗之地,不必再理對手任何跟進的辯駁和置疑。如果對立一方真的繼續爭辯(這幾乎肯定是會發生的),那就批評他們全是不安好心的反對派,胡纏亂打皆因一個「不可告人」的用心。那個「不可告人」的目的,自然是要鬥倒鬥臭一個精忠報國反港獨的國家領導人。於是一宗司法的案件就又成了一場和「黃屍」反對派、港獨分子,乃至於「外國勢力」的艱苦鬥爭了。
這麼打下去,無論是可能仍未就此結束調查的廉政公署,還是下一屆政府的律政司,又或者未來要處理這宗案件的司法系統,恐怕就要面對莫大的政治壓力了。一兩年內,要是梁振英勝訴,梁繼昌先生敗北,那自是「正義的勝利」,「天地有正氣」。若是梁振英輸了官司,甚至真的面對政府檢控,而且還被法庭判作第二個曾蔭權,可能就會有一場比「七警案」更具爆炸力的鬥爭了,愛國愛港的市民以及大陸部份過度熱心的同胞,又怎能輕易放過解殖未完成的廉署與外國勢力滲透的司法體系?
極大機會要出任下屆特首的林鄭月娥,和她的律政司(會是傳聞中的湯家驊先生嗎?),將來面對這宗案件肯定是要頭疼的。調查下去還是不調查?告還是不告?這都是政治問題。不過,林鄭月娥不必等到將來才頭疼。梁振英一發信給梁繼昌先生,她可能就已經開始唉聲嘆氣了。原因很簡單,在特首選舉期間,任何一樁政治事件都絕對會變成選戰的一部份。要知道由於林鄭月娥「梁振英2.0」的形象已經固定下來,她那「中央欽點」和建制派盟主的光環也一樣揮之不去,所以在這段日子裏面,建制派、中央政府,當然還有梁振英的任何言行,都會被公眾不自覺地當成是她「競選工程」的一部份。也就是說,梁振英告人誹謗,將起到類似「撐警大集會」的影響,在很多市民心中會被自動入埋林鄭條數。不管是在爭取泛黃歸心大和解,還是在提振民望上頭,梁振英這次行動都只會為林鄭月娥帶來有害無利的結果。
假如梁振英真的想幫林鄭月娥,讓她順利繼位,以其在香港政壇中幾乎無出其右的政治能耐而言,又怎麼會不清楚自己的動作為林鄭月娥所帶來的影響呢?如果他真想扶助林鄭月娥,這段期間他最好什麼都別幹,甚至什麼話都別說,唔出聲當幫手。可他偏偏高調控告梁繼昌先生,甚至引人追看林鄭月娥會怎麼處理「UGL案」。除了如前所述,是要將案件政治化,拋給林鄭月娥接招,睇佢識唔識做之外;恐怕便和擴大「七警案」爭論的背後搞手一樣,他們可能從不擔心林鄭月娥的民望,也不怕她會因為他們的作為失去拉攏泛民黃絲的最後機會。
不用替林鄭月娥的民望憂心,固然是因為「港人擁護」根本不算什麼,中央看中了她就是看中了她。更重要的,是一個民望低的特首,一個沒有蜜月期的特首,才有可能是「最聽話」的特首。就像過去五年的好些新貴,不孚眾望,人緣欠佳,毫無政治能量,於是更得隨時感恩戴德,死命效忠捧他們上位的貴人。至於與黃絲和解,拉攏泛民,港人大團結,那更是想都不用想。假如香港真的一天光晒,冇晒爭拗,一大堆像愛字頭這樣的新興團體以後做什麼吃什麼?鬥爭為綱,收束一國兩制的路線又怎麼延續下去?所以一口氣都不能喘,就是得在選戰期間持續生事,逼得林鄭月娥離反對派越遠越好,讓她一上台就要面對和泛民黃絲誓不兩立的局面。
說到這裏,我曉得一定有讀者會問林鄭月娥點會有得揀,她不一早就是梁營的人馬嗎?為什麼我好像把她形容成似乎還很獨立,有待梁營「爭取」似的?可能還有些人會注意到梁營之外,唐營等傳統親商建制似乎也在林鄭月娥那邊,他們會不會擁有一定影響?而處在兩陣之間,林鄭月娥又有沒有上下周旋的能力?這些問題,且留待日後探討。
至於「UGL」一案,或許中央真的依憑他們擁有的材料,判定梁振英可以高枕無憂;又或許他們認為就算讓一個國家領導人因為貪腐而下台入獄,也算不上是什麼了不起的新鮮事。所以又有些論者指出,梁振英這回控告立法會議員,是為了達致寒蟬效應,讓包括政治人物在內的公眾不敢再就此事發聲。可是你去票告一個議員,就真能嚇倒所有想要說話的人嗎?梁振英上台以來,律師信都出過好幾封了,難道今天罵他的人要比從前少了嗎?
更奇怪的是,這次行動不只沒有起到讓大家不敢再談「UGL案」的效用,反而更像是要自動撩起爭論,再度提醒市民,他還有這麼一樁未了之事,值得大家關注。以「梁振英路線」的一貫作風來看,再佐以幾位梁營核心人物近日發表的多篇文章,我懷疑主動挑引輿論關注「UGL案」,可能正正是他的意圖之一。為什麼一個人要好端端地刺激別人注意他的疑似瘡疤?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呢?
很簡單,那就是要把這宗案件政治化。先是再三說明自己在法律上站得住腳的原因,然後自封自己早已立於不敗之地,不必再理對手任何跟進的辯駁和置疑。如果對立一方真的繼續爭辯(這幾乎肯定是會發生的),那就批評他們全是不安好心的反對派,胡纏亂打皆因一個「不可告人」的用心。那個「不可告人」的目的,自然是要鬥倒鬥臭一個精忠報國反港獨的國家領導人。於是一宗司法的案件就又成了一場和「黃屍」反對派、港獨分子,乃至於「外國勢力」的艱苦鬥爭了。
這麼打下去,無論是可能仍未就此結束調查的廉政公署,還是下一屆政府的律政司,又或者未來要處理這宗案件的司法系統,恐怕就要面對莫大的政治壓力了。一兩年內,要是梁振英勝訴,梁繼昌先生敗北,那自是「正義的勝利」,「天地有正氣」。若是梁振英輸了官司,甚至真的面對政府檢控,而且還被法庭判作第二個曾蔭權,可能就會有一場比「七警案」更具爆炸力的鬥爭了,愛國愛港的市民以及大陸部份過度熱心的同胞,又怎能輕易放過解殖未完成的廉署與外國勢力滲透的司法體系?
極大機會要出任下屆特首的林鄭月娥,和她的律政司(會是傳聞中的湯家驊先生嗎?),將來面對這宗案件肯定是要頭疼的。調查下去還是不調查?告還是不告?這都是政治問題。不過,林鄭月娥不必等到將來才頭疼。梁振英一發信給梁繼昌先生,她可能就已經開始唉聲嘆氣了。原因很簡單,在特首選舉期間,任何一樁政治事件都絕對會變成選戰的一部份。要知道由於林鄭月娥「梁振英2.0」的形象已經固定下來,她那「中央欽點」和建制派盟主的光環也一樣揮之不去,所以在這段日子裏面,建制派、中央政府,當然還有梁振英的任何言行,都會被公眾不自覺地當成是她「競選工程」的一部份。也就是說,梁振英告人誹謗,將起到類似「撐警大集會」的影響,在很多市民心中會被自動入埋林鄭條數。不管是在爭取泛黃歸心大和解,還是在提振民望上頭,梁振英這次行動都只會為林鄭月娥帶來有害無利的結果。
假如梁振英真的想幫林鄭月娥,讓她順利繼位,以其在香港政壇中幾乎無出其右的政治能耐而言,又怎麼會不清楚自己的動作為林鄭月娥所帶來的影響呢?如果他真想扶助林鄭月娥,這段期間他最好什麼都別幹,甚至什麼話都別說,唔出聲當幫手。可他偏偏高調控告梁繼昌先生,甚至引人追看林鄭月娥會怎麼處理「UGL案」。除了如前所述,是要將案件政治化,拋給林鄭月娥接招,睇佢識唔識做之外;恐怕便和擴大「七警案」爭論的背後搞手一樣,他們可能從不擔心林鄭月娥的民望,也不怕她會因為他們的作為失去拉攏泛民黃絲的最後機會。
不用替林鄭月娥的民望憂心,固然是因為「港人擁護」根本不算什麼,中央看中了她就是看中了她。更重要的,是一個民望低的特首,一個沒有蜜月期的特首,才有可能是「最聽話」的特首。就像過去五年的好些新貴,不孚眾望,人緣欠佳,毫無政治能量,於是更得隨時感恩戴德,死命效忠捧他們上位的貴人。至於與黃絲和解,拉攏泛民,港人大團結,那更是想都不用想。假如香港真的一天光晒,冇晒爭拗,一大堆像愛字頭這樣的新興團體以後做什麼吃什麼?鬥爭為綱,收束一國兩制的路線又怎麼延續下去?所以一口氣都不能喘,就是得在選戰期間持續生事,逼得林鄭月娥離反對派越遠越好,讓她一上台就要面對和泛民黃絲誓不兩立的局面。
說到這裏,我曉得一定有讀者會問林鄭月娥點會有得揀,她不一早就是梁營的人馬嗎?為什麼我好像把她形容成似乎還很獨立,有待梁營「爭取」似的?可能還有些人會注意到梁營之外,唐營等傳統親商建制似乎也在林鄭月娥那邊,他們會不會擁有一定影響?而處在兩陣之間,林鄭月娥又有沒有上下周旋的能力?這些問題,且留待日後探討。
2017年3月11日星期六
梁文道:Lomo Saltado
【飲食男女】因為「Nobu」,很多人聽過秘魯有種日式秘魯菜(Nikkei Cuisine);因為前總統藤森,很多人也曉得秘魯有一群舉足輕重的日裔人口。可是就連不少中國人都不知道,秘魯的華裔人口數量其實更多,而且還出過兩位總理。只不過就像那前幾年才離任總理職位的何塞,陳(José Antonio Chang)一樣,這些華裔你光看樣子是分辨不出來的,他們的外貌、言語,以及生活習慣,經過一百多年的歲月洗禮,早已徹底融入本土,地道秘魯。這就和他們帶來的食物似的,你硬是要說它們是中國菜,那當然沒甚麼不對;然而在秘魯人的世界裏頭,中式食物老早就是日常飲食的一部分了。
「Chifa」在秘魯並非一種你要去唐人街才碰得着的食肆,也不是你加班工作又或者不願開火下廚時才想到要叫的外賣食品。整個利馬,大街小巷到處都有,通常以紅綠二色為主調的「Chifa」招牌,幾乎就和香港的茶餐廳一般普遍。可它卻又不只是廉價的路邊小館,正如我們擺酒會去酒樓,秘魯人慶祝小孩受洗是會去「Chifa」的,大學畢業的派對可以「Chifa」舉行,結婚請飲會去「Chifa」,給老人家賀壽照樣能在有規模的「Chifa」筵開數十席。除了東亞的華人世界,我真不知道還有哪個地方的中菜能像秘魯這樣入屋。
更妙的是你都不必特地去找「Chifa」,因為任何一家正宗秘魯菜館至少都會有兩至三道的款式中菜,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Lomo Saltado」。「lomo」就是牛柳,而「saltado」則是秘魯式的西班牙文,意思是「炒」。這道秘魯家常菜,根本就是番茄洋葱炒牛肉,除了牛柳切成粗條之外,做法完全和我們的一模一樣。秘魯菜與其他南美地區的最大分別之一,就在於他們懂得炒,並且濕炒乾炒皆通。由於會炒,再加上醬油、麻油、菜心、幼麵、雲吞皮等材料的通行,於是秘魯人家家戶戶都能隨便弄出幾道中國菜。
要炒中菜,必須有鑊。沒錯,這是每一個廚房的必備器材。難怪他們一般人家做出來的「Chaufa」(炒飯),也全都有模有樣,絲毫不遜我們平時在香港吃到的版本。除了這些簡單的炒菜炒飯,香港人還能在秘魯見到不少叫人一看就覺得似曾相識的菜名,比如說「tipakay」、「limon kay」,以及「Chijaukay」。跟着拼音多唸幾次,便知這些陌生的名字其實分別是「琵琶雞」、「檸檬雞」與「柱候雞」。
華人移居秘魯的歷史,無非又是一頁廣東豬仔的血汗故事。但這片土地和美洲其他國家有些不同,那就是當最初一輩華工還清債務開起餐館之後,懂得欣賞裏頭那些米飯下水,煎炒工夫的,並不只是同聲同氣的自己友。便連首府利馬的上流權貴,也都覺得這是種難得美食。於是沒多久,聘請華人當家廚,就是大家富賈的流行風尚了,所以我們才會在一本1903年出版的秘魯主婦食譜上頭就看見了「lomo saltado」的做法。他們如此迅速地把華工帶來的異國菜式吸納進了自己的飲食庫存,可見這真是一個會吃的民族,對食物的愛好勝過了族裔的分野。
「Chifa」在秘魯並非一種你要去唐人街才碰得着的食肆,也不是你加班工作又或者不願開火下廚時才想到要叫的外賣食品。整個利馬,大街小巷到處都有,通常以紅綠二色為主調的「Chifa」招牌,幾乎就和香港的茶餐廳一般普遍。可它卻又不只是廉價的路邊小館,正如我們擺酒會去酒樓,秘魯人慶祝小孩受洗是會去「Chifa」的,大學畢業的派對可以「Chifa」舉行,結婚請飲會去「Chifa」,給老人家賀壽照樣能在有規模的「Chifa」筵開數十席。除了東亞的華人世界,我真不知道還有哪個地方的中菜能像秘魯這樣入屋。
更妙的是你都不必特地去找「Chifa」,因為任何一家正宗秘魯菜館至少都會有兩至三道的款式中菜,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Lomo Saltado」。「lomo」就是牛柳,而「saltado」則是秘魯式的西班牙文,意思是「炒」。這道秘魯家常菜,根本就是番茄洋葱炒牛肉,除了牛柳切成粗條之外,做法完全和我們的一模一樣。秘魯菜與其他南美地區的最大分別之一,就在於他們懂得炒,並且濕炒乾炒皆通。由於會炒,再加上醬油、麻油、菜心、幼麵、雲吞皮等材料的通行,於是秘魯人家家戶戶都能隨便弄出幾道中國菜。
要炒中菜,必須有鑊。沒錯,這是每一個廚房的必備器材。難怪他們一般人家做出來的「Chaufa」(炒飯),也全都有模有樣,絲毫不遜我們平時在香港吃到的版本。除了這些簡單的炒菜炒飯,香港人還能在秘魯見到不少叫人一看就覺得似曾相識的菜名,比如說「tipakay」、「limon kay」,以及「Chijaukay」。跟着拼音多唸幾次,便知這些陌生的名字其實分別是「琵琶雞」、「檸檬雞」與「柱候雞」。
華人移居秘魯的歷史,無非又是一頁廣東豬仔的血汗故事。但這片土地和美洲其他國家有些不同,那就是當最初一輩華工還清債務開起餐館之後,懂得欣賞裏頭那些米飯下水,煎炒工夫的,並不只是同聲同氣的自己友。便連首府利馬的上流權貴,也都覺得這是種難得美食。於是沒多久,聘請華人當家廚,就是大家富賈的流行風尚了,所以我們才會在一本1903年出版的秘魯主婦食譜上頭就看見了「lomo saltado」的做法。他們如此迅速地把華工帶來的異國菜式吸納進了自己的飲食庫存,可見這真是一個會吃的民族,對食物的愛好勝過了族裔的分野。
2017年3月5日星期日
梁文道:民意算老幾?抗爭又如何?(選舉結局.香港未來之四)
【蘋果日報】親建制團體「幫港出聲」殺到博客庫斯克(本名邱兆麟)先生任職的學校,要求他們交代「黃色教師」是否可以任意在校內「播毒」。由於「幫港出聲」的主事人恰好就是林鄭月娥的支持者,有些論者便把是次行動也看成是林鄭月娥競選工程的一部份了。儘管公關和包裝是競選工程的主要手段,不能完全當真;可一場選戰打出來的風格如何,還是多少能夠說明一位候選人當政之後的執政品格與定調。所以那些論者就開始憂慮類似的行動日後會否變成常態了。
我不能確定發生於選戰關鍵時刻的是次行動,究竟在不在林鄭月娥選舉工程的規劃之內。但以其人事上的聯繫來看,這種擔憂並非毫無來由。除此之外,教育局對這件事的表態(他們只是要求教師注意言行),也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未來五到十年的情況。若是照着這樣的路子走下去,民間有人挑起鬥爭,而政府束手旁觀甚至暗助一把,藍黃兩色之間的矛盾衝突恐怕只會無止無休。
雖然沒有數據在手,但我一直懷疑,既看不慣這種情況,又不願洗濕個頭跳下去一起打過的一群中產主流,才是曾俊華選戰訴求的主要對象。請想想看,是甚麼樣的人才會被他競選宣言中的移民話題觸動?又是甚麼樣的人才不會計較讓泛民爭論不休的「less evil」,願意接受一個形象開明一點溫和一些的建制派呢?這種人大概就是許多激進泛民口中的「港豬」了。他們有意甚至有力移民;他們不太在乎民不民主,只要香港「有規有矩」;他們就算會在議會選舉的時候票投泛民,但也不願付出太多成本去街頭抗爭。比起一個享有「真普選」的美好明天,他們現在寧取「老好日子」的復歸。這種人可能是主流泛民甚或溫和建制(如自由黨)的選民,但不一定是「原則派」的基本盤,更不會是港獨等激進本土主義的粉絲。
如果眼前大熱林鄭月娥真的當選,泛民三百多票真的分了一半給胡官,而鬥爭為綱的路線又真的延續下去的話,最受打擊的應該就是這群人了。到時候,多半會把選票交給曾俊華的民主黨不必擔心,下定決心堅守原則的社民連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比較會遇上「票債票償」的,或許就只有可能會把選票分到胡官手上的公民黨而已,因為這群中產主流正是公民黨的目標群眾。投票和在網上牢騷之外,灰心喪志的他們也做不了甚麼了,說不定還真的會考慮移民。所以,中央政府是不會在意這種人的。也就是說,曾俊華主打的群眾恰恰是中央不必擔心的對象。
真正有可能會強烈反彈的,惟有最堅定的「原則派」支持者,以及激進本土主義的信徒。最叫他們生氣的,還不是林鄭月娥上台,而是「中央唯一支持」那類論調等於否定了任何民主普選的希望(連葉劉淑儀都知道,只有一千二百名選委的小圈子投票也被搞得如此封閉,更不必說要有一半提名人支持才能入閘的『八三一』框架了)。更有趣的是,這種人根本無論如何都早已做好了更激烈衝突的準備。我最近就在一個節目裏面聽到毛孟靜議員和一位「原則派」市民的對話,那位市民寧願林鄭月娥勝出,也不要看到曾俊華當選。理由是後者「溫水煮蛙」,而前者卻會「淥到你痛,一痛就識得反抗」。這群人的存在,和他們將來會有的反應(也就是要對抗的,始終會對抗下去),自然也在中央政府預計中。
根據上述推測,我想提出的道理十分簡單,那就是在老建制派重新統合的情況底下,林鄭月娥的低民望並不是個太大的問題,那頂多就是梁振英政府的延長罷了。並且正由於他不孚眾望,又得不到任何民主派的支持,所以才能更加義無反顧地背靠西環。更何況比起梁振英,他至少還能和唐營等傳統商界勢力緊密connect。在舊有唐梁二營的襄助下掌握行政主導的體制機器;民意,確實只是浮雲而已。
不管是中央政府,還是未來由林鄭月娥當家的特區政府,自然不願社會動盪,矛盾不斷。然而就算真有衝突,那又能怎麼樣呢?首先,最渴盼曾俊華當特首的中產主流鬧不了大事,原則派想要看到的港豬「覺醒」多半遙不可及。至於真正做好準備,要和梁振英路線纏鬥的,其人數和抗爭方式全都早已亮出底牌,不足為懼。且看曾俊華只不過是獲得了泛民選委的提名,就被親建制評論人上綱上線地打成「外國勢力介入」,想搞「顏色革命」;就知道要和泛民反對力量鬥下去,不單是他們已經準備好的,更有可能是他們所期待的。
我要再說明一下「亮出底牌」是甚麼意思。有時候那就真的和打牌一樣,是用一記狠招逼對手露底的功夫,乃政治謀略ABC之一。回想2014年6月10日,國新辦發佈《「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收緊治港路線,便是一記逼對手亮牌的招數。要知道那是每年一度七一大遊行之前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往昔此刻通常是該「派糖」沖淡氣氛的,為甚麼中央那一年卻反其道而行呢?原因或許就是為了要預估佔中的規模。明知這一手會刺激你們泛民群眾,我就乾脆和你show hand,逼你埋牆,看你有本事叫出多少人上街。該年七一遊行,民陣公佈的人數是五十一萬人,雖創十年人數新高,卻也是歷盡分裂之後,泛民支持者盡地一煲的最大能耐了。
人數有了,再下來就是抗爭的手段。香港傳統的所謂抗爭,來來去去不外幾種型式而已,中央見慣見熟。即便是擴大DQ立法會議員,市民籌款的數目也還不夠幾位議員打官司用。就算用滾水淥你,「淥到你痛,一痛就識得反抗」,請問你又打算怎麼反抗呢?是聯署聲明,還是集會遊行?即使是盛況空前的雨傘運動,出於種種原因,最後也還是無法達到戴耀廷先生所預期的「核爆」效果。梁振英政府更把這場運動的「成功」收拾,乾脆當成是他可賀之功。
所以林鄭月娥當選,最壞的情形也就只是再來一次五十萬人遊行,外加幾場小規模佔領和衝突罷了,中央並非無法承受。當然,激進的,可能會變得更加激進;甚至港獨坐大,也都可以預計。
就拿今年七一香港回歸二十周年來說吧,習近平先生極有可能會到港參加慶典,不少朋友認為中央政府會替主席的面子着想,極力緩和香港局勢,說不準還會意外地讓香港在這次特首選戰中產生出一位天與人歸的人物,屆時好營造一幅中港共榮,其樂融融的景象。但若按照上周我所描述的那種兩地民粹串連,統獨鬥爭為綱的運動思路,截然相反的局面也不是沒有可能的。那就是在全球媒體的注視之下,湧出一大片龍獅旗海包圍會場,再外頭則是數萬到數十萬在鏡頭下顯得非常憤怒的遊行群眾,外加幾句「我不是中國人」之類的響亮口號。到了大陸,整件事自然變成猖狂港獨衝擊習核心,於是神州赤膽忠心滅港獨的怒吼一片,肯定要有比對付韓國「樂天」更大的力量來對付香港才行。接下去的整頓清理不在話下,一國一制也就指日可待了……
我不能確定發生於選戰關鍵時刻的是次行動,究竟在不在林鄭月娥選舉工程的規劃之內。但以其人事上的聯繫來看,這種擔憂並非毫無來由。除此之外,教育局對這件事的表態(他們只是要求教師注意言行),也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未來五到十年的情況。若是照着這樣的路子走下去,民間有人挑起鬥爭,而政府束手旁觀甚至暗助一把,藍黃兩色之間的矛盾衝突恐怕只會無止無休。
雖然沒有數據在手,但我一直懷疑,既看不慣這種情況,又不願洗濕個頭跳下去一起打過的一群中產主流,才是曾俊華選戰訴求的主要對象。請想想看,是甚麼樣的人才會被他競選宣言中的移民話題觸動?又是甚麼樣的人才不會計較讓泛民爭論不休的「less evil」,願意接受一個形象開明一點溫和一些的建制派呢?這種人大概就是許多激進泛民口中的「港豬」了。他們有意甚至有力移民;他們不太在乎民不民主,只要香港「有規有矩」;他們就算會在議會選舉的時候票投泛民,但也不願付出太多成本去街頭抗爭。比起一個享有「真普選」的美好明天,他們現在寧取「老好日子」的復歸。這種人可能是主流泛民甚或溫和建制(如自由黨)的選民,但不一定是「原則派」的基本盤,更不會是港獨等激進本土主義的粉絲。
如果眼前大熱林鄭月娥真的當選,泛民三百多票真的分了一半給胡官,而鬥爭為綱的路線又真的延續下去的話,最受打擊的應該就是這群人了。到時候,多半會把選票交給曾俊華的民主黨不必擔心,下定決心堅守原則的社民連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比較會遇上「票債票償」的,或許就只有可能會把選票分到胡官手上的公民黨而已,因為這群中產主流正是公民黨的目標群眾。投票和在網上牢騷之外,灰心喪志的他們也做不了甚麼了,說不定還真的會考慮移民。所以,中央政府是不會在意這種人的。也就是說,曾俊華主打的群眾恰恰是中央不必擔心的對象。
真正有可能會強烈反彈的,惟有最堅定的「原則派」支持者,以及激進本土主義的信徒。最叫他們生氣的,還不是林鄭月娥上台,而是「中央唯一支持」那類論調等於否定了任何民主普選的希望(連葉劉淑儀都知道,只有一千二百名選委的小圈子投票也被搞得如此封閉,更不必說要有一半提名人支持才能入閘的『八三一』框架了)。更有趣的是,這種人根本無論如何都早已做好了更激烈衝突的準備。我最近就在一個節目裏面聽到毛孟靜議員和一位「原則派」市民的對話,那位市民寧願林鄭月娥勝出,也不要看到曾俊華當選。理由是後者「溫水煮蛙」,而前者卻會「淥到你痛,一痛就識得反抗」。這群人的存在,和他們將來會有的反應(也就是要對抗的,始終會對抗下去),自然也在中央政府預計中。
根據上述推測,我想提出的道理十分簡單,那就是在老建制派重新統合的情況底下,林鄭月娥的低民望並不是個太大的問題,那頂多就是梁振英政府的延長罷了。並且正由於他不孚眾望,又得不到任何民主派的支持,所以才能更加義無反顧地背靠西環。更何況比起梁振英,他至少還能和唐營等傳統商界勢力緊密connect。在舊有唐梁二營的襄助下掌握行政主導的體制機器;民意,確實只是浮雲而已。
不管是中央政府,還是未來由林鄭月娥當家的特區政府,自然不願社會動盪,矛盾不斷。然而就算真有衝突,那又能怎麼樣呢?首先,最渴盼曾俊華當特首的中產主流鬧不了大事,原則派想要看到的港豬「覺醒」多半遙不可及。至於真正做好準備,要和梁振英路線纏鬥的,其人數和抗爭方式全都早已亮出底牌,不足為懼。且看曾俊華只不過是獲得了泛民選委的提名,就被親建制評論人上綱上線地打成「外國勢力介入」,想搞「顏色革命」;就知道要和泛民反對力量鬥下去,不單是他們已經準備好的,更有可能是他們所期待的。
我要再說明一下「亮出底牌」是甚麼意思。有時候那就真的和打牌一樣,是用一記狠招逼對手露底的功夫,乃政治謀略ABC之一。回想2014年6月10日,國新辦發佈《「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收緊治港路線,便是一記逼對手亮牌的招數。要知道那是每年一度七一大遊行之前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往昔此刻通常是該「派糖」沖淡氣氛的,為甚麼中央那一年卻反其道而行呢?原因或許就是為了要預估佔中的規模。明知這一手會刺激你們泛民群眾,我就乾脆和你show hand,逼你埋牆,看你有本事叫出多少人上街。該年七一遊行,民陣公佈的人數是五十一萬人,雖創十年人數新高,卻也是歷盡分裂之後,泛民支持者盡地一煲的最大能耐了。
人數有了,再下來就是抗爭的手段。香港傳統的所謂抗爭,來來去去不外幾種型式而已,中央見慣見熟。即便是擴大DQ立法會議員,市民籌款的數目也還不夠幾位議員打官司用。就算用滾水淥你,「淥到你痛,一痛就識得反抗」,請問你又打算怎麼反抗呢?是聯署聲明,還是集會遊行?即使是盛況空前的雨傘運動,出於種種原因,最後也還是無法達到戴耀廷先生所預期的「核爆」效果。梁振英政府更把這場運動的「成功」收拾,乾脆當成是他可賀之功。
所以林鄭月娥當選,最壞的情形也就只是再來一次五十萬人遊行,外加幾場小規模佔領和衝突罷了,中央並非無法承受。當然,激進的,可能會變得更加激進;甚至港獨坐大,也都可以預計。
就拿今年七一香港回歸二十周年來說吧,習近平先生極有可能會到港參加慶典,不少朋友認為中央政府會替主席的面子着想,極力緩和香港局勢,說不準還會意外地讓香港在這次特首選戰中產生出一位天與人歸的人物,屆時好營造一幅中港共榮,其樂融融的景象。但若按照上周我所描述的那種兩地民粹串連,統獨鬥爭為綱的運動思路,截然相反的局面也不是沒有可能的。那就是在全球媒體的注視之下,湧出一大片龍獅旗海包圍會場,再外頭則是數萬到數十萬在鏡頭下顯得非常憤怒的遊行群眾,外加幾句「我不是中國人」之類的響亮口號。到了大陸,整件事自然變成猖狂港獨衝擊習核心,於是神州赤膽忠心滅港獨的怒吼一片,肯定要有比對付韓國「樂天」更大的力量來對付香港才行。接下去的整頓清理不在話下,一國一制也就指日可待了……
2017年3月3日星期五
梁文道:Sillao(Chifa之一)
【飲食男女】旅遊飲食節目可以捧紅一個地方的小餐館,讓某處偏遠角落的路邊攤在一夜之間擠滿全世界慕名而來的遊客,吃喝拍照打卡,然後上傳網絡,使它成為飲食世界地圖的一個座標。但是同樣一個節目,也可以搞砸一家小店,特別是當地人早已明瞭熟悉的街坊館子。他們會嫌它遊客太多,變得太熱鬧太忙,不知怎的,硬是覺得出品不及當年,水準下跌,於是自此離情別戀。利馬的「Chez Wong」就是這樣的小攤,看起來它和遍佈全秘魯的「Cevicheria」(專門主打ceviche的海鮮小店)差不多,陳設簡單,似乎沒有甚麼特別的賣點。可是自從Anthony Bourdain帶隊到訪,在鏡頭前吃他家小菜吃得嘖嘖有聲之後,這個地方就變成秘魯美食之旅的必至之處了。
遊客的角度一定和當地人不同,但統合所有人的意見,歸納下來,大家對Chez Wong至少可以達成以下共識:1.看廚師在你眼前料理是有趣的,就像坐在我們大牌檔廚房正對面目睹火旺熱炒,再加上日式板前料理的那種味道,親見大師傅細心利落地下刀切魚。2.他們的ceviche確實不錯,用料鮮,醬汁濃淡合度;然而其他小菜也就不怎麼樣了。其他小菜?其實除了ceviche之外,這家店也就只供應兩款菜式而已,一道是炒魚片,另一道是酸甜魚塊。Chez Wong真是小攤,每天只進一、兩種魚,客人沒有選擇,大家吃的都是用同一種魚整治出來的三道菜,由ceviche開始,然後是炒魚片和酸甜魚塊配白飯(又或者炒飯)。
且慢,炒飯?炒飯?炒魚片和酸甜魚塊?怎麼聽起來就和中菜似的。再看這家店的名字Chez Wong,莫非大廚原是姓王或黃的華人?沒錯,這家店的老闆兼師傅確實是秘魯裔華人,本家姓王;而除了ceviche之外,他做的也真是中國菜。只不過這種中國菜又和我們熟悉的東西稍有不同。這種秘魯風格的中菜,當地人稱之為「Chifa」,憑讀音便知道它來自於中文裏的「吃飯」。
秘魯首都利馬是有條唐人街,可是採買中國食材不必特地跑去那裏;正如要吃Chifa也用不着特地去找中國人開的館子。中國食物的影響與華人文化的融入,在這個南美國家早已進入主流。在任何一個街區的菜市場裏頭,你都會看見賣香料醬汁雜貨的小販上堆滿一堆中式材料,有當地生產的雲吞皮,也有中國進口的魚露陳醋。最讓香港人感到熟悉又或者驚訝的,是一整排的李錦記出品。你跟他們買醬油,用不着Google translate,查證醬油的西班牙文怎麼叫;你直接跟那個一看就知道絕非華人的店東用廣東話講「豉油」就好。因為秘魯人把醬油稱作「Sillao」,發音幾乎和粵語一模一樣。
印加古城庫斯科舊區街上有家裝潢精緻的新派餐廳,名字叫「Kion」。怎麼聽起來便和廣東話的「薑」似的?那是因為薑這種東西只有在秘魯的西班牙文裏才叫做「Kion」,而所有其他的西班牙語系國家則都會名之為「jengibre」。為甚麼?他們說,南美洲本來沒有薑,秘魯的薑最早全是中國移民帶過來。原來這又是一則華人在遙遠他方的故事。
遊客的角度一定和當地人不同,但統合所有人的意見,歸納下來,大家對Chez Wong至少可以達成以下共識:1.看廚師在你眼前料理是有趣的,就像坐在我們大牌檔廚房正對面目睹火旺熱炒,再加上日式板前料理的那種味道,親見大師傅細心利落地下刀切魚。2.他們的ceviche確實不錯,用料鮮,醬汁濃淡合度;然而其他小菜也就不怎麼樣了。其他小菜?其實除了ceviche之外,這家店也就只供應兩款菜式而已,一道是炒魚片,另一道是酸甜魚塊。Chez Wong真是小攤,每天只進一、兩種魚,客人沒有選擇,大家吃的都是用同一種魚整治出來的三道菜,由ceviche開始,然後是炒魚片和酸甜魚塊配白飯(又或者炒飯)。
且慢,炒飯?炒飯?炒魚片和酸甜魚塊?怎麼聽起來就和中菜似的。再看這家店的名字Chez Wong,莫非大廚原是姓王或黃的華人?沒錯,這家店的老闆兼師傅確實是秘魯裔華人,本家姓王;而除了ceviche之外,他做的也真是中國菜。只不過這種中國菜又和我們熟悉的東西稍有不同。這種秘魯風格的中菜,當地人稱之為「Chifa」,憑讀音便知道它來自於中文裏的「吃飯」。
秘魯首都利馬是有條唐人街,可是採買中國食材不必特地跑去那裏;正如要吃Chifa也用不着特地去找中國人開的館子。中國食物的影響與華人文化的融入,在這個南美國家早已進入主流。在任何一個街區的菜市場裏頭,你都會看見賣香料醬汁雜貨的小販上堆滿一堆中式材料,有當地生產的雲吞皮,也有中國進口的魚露陳醋。最讓香港人感到熟悉又或者驚訝的,是一整排的李錦記出品。你跟他們買醬油,用不着Google translate,查證醬油的西班牙文怎麼叫;你直接跟那個一看就知道絕非華人的店東用廣東話講「豉油」就好。因為秘魯人把醬油稱作「Sillao」,發音幾乎和粵語一模一樣。
印加古城庫斯科舊區街上有家裝潢精緻的新派餐廳,名字叫「Kion」。怎麼聽起來便和廣東話的「薑」似的?那是因為薑這種東西只有在秘魯的西班牙文裏才叫做「Kion」,而所有其他的西班牙語系國家則都會名之為「jengibre」。為甚麼?他們說,南美洲本來沒有薑,秘魯的薑最早全是中國移民帶過來。原來這又是一則華人在遙遠他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