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1日星期六

梁文道:台灣沒有大陸人說的那麼好,也沒有台灣人說的那麼壞

大陸對台灣最大的誤解是:這個真是傳統中國。實質上,台灣已經不是傳統中國可以概括了,尤其是之前所說的價值觀的多元化、文化上的輕盈等,都是台灣人數十年努力的結果。

在我15歲之前,一直生活在台北市郊,學校附近也是農田,那時候,對台灣農村印象也很好,民情很淳樸,保持著自己的做事規則和方法,每個村子都有祭祀的廟宇,大家聚在那裡聊村裡的事。但那時候的台灣農村還是有點髒。

以我經驗來看,現在的台灣農村比較像日本的農村,乾乾淨淨,道路很清潔,村民都變成小企業家,用企業精神來經營自己的田地,使用與高科技結合的精密耕作方式,市場經營也非常用心,這樣的結果是農產品比較貴,但品質提高到一定程度會讓人覺得本地貨就是好貨。

我看到現在台北的一些超市就標明哪些是本地農產品,價格比美國進口貨貴。日本是這樣:國產貨一定是最好、最貴的,日本人愛用國貨,覺得日本出產的是最好的。現在台灣也有這種趨勢了,台灣人為自己的農產品驕傲,反而美國來的牛肉可能更不放心,覺得會有瘋牛病或者有基因改造。

對比大陸的食品安全問題,這一點讓人感慨萬千。當然,你也可以說目前台灣農村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社會相對比較富裕了,農村不用養活那麼多人口,開始向另外一個方面發展了。

整個台灣越來越價值多元化,年輕人會去開咖啡店,很多公平貿易產品出現。這就是郭台銘罵的,台灣年輕人沒出息。他沒想到,下一輩的年輕人不像他那樣想發大財了。

台灣農村的改變是經歷過很多階段的。其中很重要的變化是在國民黨遷台之後。他們吸取了在大陸失敗的教訓,決心搞好農村。於是就有了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把土地較為平均地釋放出去。由政府出面當中介,開始組織起農會,主力是輔助農村和農民發展。這個機構一度影響力非常大,幾乎包辦了農民生活的所有方面,從幫助農民開店、賣肥料、設備、除草、除蟲、研究到推廣農作物品種,協助農民融資——它還是一個重要的金融機構。農會是由政府出面的,但是到了地方,又依賴於農村自己的組織如何與它產生互動。不是將所有的社會力量都收歸於政府,而是反過來,政府力量仰賴、扶持農村原有的力量。

這一切的背後都有很多大學的農業系、生物系的學者參與。戒嚴解除之後,農村發展與學者研究轉向另外一個方向,就是研究城鄉差距問題。開始研究農村政治和公民社會的建立,因為一般來講,公民社會就是城市,農村有自助、互助的傳統,這些學者會研究這類傳統有沒有問題,怎樣去改造它,讓它變得更好。

最近十年,全世界由農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動的趨勢沒有變,但是在很多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這個趨勢減緩了,甚至倒流了。台灣也出現了這樣的狀況。城市的生活壓力很大,年經人開始發現,很難像父輩一樣在職場上一直往上走,機會不是那麼多。他們開始思考,生活是不是有一個別的可能,比如去農村過一種很自在的生活,自耕自食。整個台灣越來越價值多元化,年輕人會去開咖啡店,很多公平貿易產品出現。這就是郭台銘罵的,台灣年輕人沒出息。他沒想到,下一輩的年輕人不像他那樣想發大財了,吃飽有個地方住就夠了,對各種價值觀開始有批判和反省的,不輕易接受主流價值觀。

經濟發展的停滯,過去十多年虛耗在政治鬥爭上,台灣人的視野往內縮,開始喪失一種國際觀,在文化上,開始渲染小清新的風格。

相對客觀地說,台灣沒有大陸人說的那麼好,也沒有台灣人說的那麼壞。這麼說不是和稀泥,台灣還是有很多社會問題,比如,經濟發展的停滯,過去十多年虛耗在政治鬥爭上,台灣人的視野往內縮,開始喪失一種國際觀,在文化上,開始渲染小清新的風格。不是說小清新不好,而是過去台灣曾經出過很多厚重的東西,已經不是主流,慢慢被小清新取代,我會覺得比較可惜。

大陸對台灣最大的誤解是:這個真是傳統中國。它的確保留著一些大陸已經失去的傳統,的確有一些民國遺風,表現在語言或者是說話的方式上。實質上,台灣已經不是傳統中國可以概括了,尤其是之前所說的價值觀的多元化、文化上的輕盈等,都是台灣人數十年努力的結果。我曾經親眼目睹過戒嚴前的台灣,特別能夠看到今昔的對比。這個台灣不是我小時候所知的台灣。

現在很多人去到台灣,就覺得台灣人溫文爾雅,和藹可親,充滿善意,我可以老實告訴大家,我小時候見到的台灣人非常粗野,暴力,比較像《艋舺》那個電影。週末回家的路上必然堵車,一到十字路口,四個口的車堵死在那裡,誰都不讓誰,然後就有人下車吵架,吵著吵著就打起來。很多人嚼檳榔,滿街亂吐,地上骯髒得不行。那時候,台灣還有加工業,環境污染跟現在大陸差不多,我家附近有條小河,下午5點顏色就準時變紅,因為上游排污了。這種情況在如今的台灣是看不到了。解嚴後,雖然政治鬥爭激烈,但是社會風氣變好了。我認為是整個公民社會發達了,社會成員開始把自己的當成社會的主人,跟這個社會的關係就不一樣。

台灣對大陸本身起碼都是多一個參考:原來有很多種做中國人的方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社會、政治運作的方法。

台灣自由行與香港自由行很不一樣。去香港的遊客主要目的是購物,消費,這就決定什麼樣的人來香港。因為去香港主要就是去花錢的,所以,完全不需遷就本地人的生活。但是,去台灣自由行的遊客主要是好奇,去一個曾經禁忌之地、一個沒見過的民國范兒。台灣的小清新文化在大陸年輕人中影響很大,很多人本來對台灣文化就有親近感,本意是想學習台灣的生活方式,哪怕是混進去當幾天遊客,他們的到來,對台灣社會的衝擊不一定很大。

兩岸的開放往來已經幾十年了,一直比較單向,台灣人來大陸比較多,在大陸上看到的台商,一副暴發戶嘴臉,炒房地產的,剝削工人。過去的交往都讓對方看到最壞的方面。現在,有更多的大陸人去到台灣,會想,為什麼大家都是中國人,隔了一個海峽就不太一樣了呢?有了這樣的相互瞭解之後,對大陸本身起碼都是多一個參考:原來有很多種做中國人的方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社會、政治運作的方法。

當然,兩岸之間還是有不同的文化情緒傾向。大陸是特別火熱,文化上比較急躁,很渴望成名,做大事,不斷要宣揚自己的大、威風、厲害。一般老百姓最喜歡說,自己的親威是誰,認識誰,打車的司機都要說自己中南海有人。台灣比較溫婉、陰柔、喜歡躲藏起來,含蓄地說話,台灣人的友善背後有很多計較的心機在裡面的。大陸人一看就認為他們格局小,但是這種格局小也不失他們的美妙,比較溫和,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