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9日星期日

梁文道:路有凍死骨(Tom Collicchio的議政道路之二)


【飲食男女】說了這麼多廚師和政治的關係,我不曉得會不會給人這樣的印象,以為廚師就該以廚師的身份參與政治,似乎除了交稅、投票,甚至偶會上網發言參加遊行等一般公民也會做的事之外,他們這個行業還別有一些通往政治的特殊取向。不,我當然不覺得每個廚師都有關心政治的特殊取向。不,我當然不覺得每個廚師都有關心政治的責任,正如我不以為演藝明星都該站出對政治來表態。只不過有些特殊的個案可以告訴我們,「政治是眾人之事」這句老話果然有點道理,細心一想,便會發現廚師身處的飲食事業自然也避不開無所不在的政治。例如飢餓,這便是一個政治的問題。

Tom Collicchio也算得上是幼承庭訓,他最早接觸廚藝,最早開始認識飢餓這個課題,便是來自他那替學校包伙食的母親。那時候,她媽媽發現,原來自己每天在校園食堂準備的早餐或午餐,對很多孩子來講,竟然就是他們每天的唯一一餐。等到他長大之後,練成一身本事,經營了幾家成功的餐廳,有人正在捱餓這個事情就更讓他覺得困擾了。想想看,做飯開食肆的目的究竟是甚麼?首先難道不就是要把人餵飽嗎?自己在紐約的高檔食肆內每日精進廚藝,搜羅各種罕見和昂貴的食材,向着一流水準進發;而大街外頭就是一些蹲在地上伸手向人討飯的窮人。這豈不是一件令人愈想愈難堪愈想愈磨人的怪事。

於是Tom Collicchio就此開展他的新生活,參加非政府組織的活動,替沒飯吃的人做些免費晚餐。時日一久,他發現這樣子靠民間私人的力量,比起全美國一百五十萬名飢餓人口的巨大數字(所謂「飢餓人口」,簡單的解釋就是不知道下一頓飯該從何處來的人群),實在是杯水車薪。他忍不住好奇,開始研究富裕的美國怎麼會有人還在捱餓,結果發現情況並非像主流社會所說的那樣,是那些人懶惰不願工作。很多人失業,但還有很多人是兼職兩份散工都養不活全家。這是今天美國貧富懸殊、收入差距拉大之下的殘酷現實。

這個現實的形成,原因人言人殊,可以右翼地解讀成市場化的程度還不太夠,也可以站在左翼立場視之為資本主義的結構危機。身為廚師,Tom Collicchio只知道有些活生生的人真的需要吃飽需要營養;「免費午餐」不是一個帶着貶義的髒字,而是一百五十萬人的續命之道。所以,他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美國的食物券政策上去了,用盡方法游說政客,還和做導演的太太合拍一部揭露美國飢餓真相的紀錄片。

這部電影叫做《A Place at the Table》,去年三月上映。除了Tom Collicchio,最大賣點是奧斯卡影帝、型格大叔Jeff Bridges的參與。原來 Jeff Bridges都唔嘢少,聽說這個計劃之後主動打電話報名加入(當時他倆還不認識)。為甚麼?早在 1986年,Jeff Bridges就已經發起了一個名為「End Hunger Network」的非政府組織,專門處理飢餓課題。他說:「美國每五個小孩就有一個不夠東西吃,這真叫人受不了。」

近年大家總喜歡比較美國藝人和香港同行在社會政治議題上的差異,以鼓勵我們的明星歌手大膽說話。Jeff Bridges便是一個上好的榜樣。那麼美國的廚師又能啟示我們些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