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騰訊」網的總部設在深圳,其主管網站內容的班底高層也一向和廣東有關,當中甚至有不少出身自大陸媒體界的「黃埔軍校」南方報系,所以它的評論在分析香港事務時常常會有比較體貼港人的開明見解。例如最近一篇很快就被刪走的「社論」文章,不只沒有隨着主流喉舌起舞攻擊港人「反蝗」行動背後的「法西斯心態」,還反過來反省許多大陸人潛藏心中的「恩主」意識。
那篇文章說得很對,許多大陸人開口閉口就是「要是沒有我們消費,你們香港人吃什麼」。這些說法不只刺耳,而且有誤,其誤就在於把許多措辭上的方便隱喻當真,把經濟活動中的交易當成了恩情的饋贈。「CEPA」能夠叫做「送大禮」嗎?這本來就是世貿協議下的標準原則,正常不過的貿易關係而已。東江水輸入香港能叫做施惠嗎?香港為此停掉了原有的供水計劃,拿出白花花的銀兩買水,這難道不是一筆銀貨兩訖的交易嗎?
可惜的是,所有這些比較貼近常理的觀點,都不見容於官方主導的輿論環境。因為大陸政府有種把一切政治經濟關係擬人化的習慣,將國與國之間的外交說成是一個人和另一個做了「老朋友」,將大陸和香港的行政關係比喻為無私的父母與抱回來的失嬰之間的親情。這種修辭本來也不奇怪,自有其淺易動聽的效果;但問題在於官方把它樹立成了意識型態,真想讓人民覺得國家就是個家,而政府則是個對外友善,對內親切的大好人、大家長。久而久之,修辭掩蓋了實質,就算平時清醒的時候很難接受政府是個好家長這種觀念的百姓,也會衝口說出「沒有大陸送禮,香港早就完蛋了」。
拿掉反省這套修辭的清醒分析,同時再三強調香港人的「忘恩負義」與「眷戀殖民」,這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就是強化大陸人對香港的反感,加劇中港矛盾。中港矛盾惡化又有什麼好處呢?很難講,其中一個好處或許就是在香港政改問題上站得更硬的時候,可以拿大部份大陸人的民心當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