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1日星期六

梁文道:倫理飲食之城(初識溫哥華之二)

【飲食男女】加拿大當然有名廚,比方說「港人之光」李國偉(Sursur Lee),他在多倫多開的「Sursur」,曾經入選各種媒體推介的全球五十大餐廳好幾年。加拿大甚至還有一片讓不少人想要去好奇探秘的飲食潮流地帶,那就是講法文的滿地可(今天跟隨大流,多數人都把它譯成了『蒙特利爾』)。

可惜這些地方我都沒去過,要將來再找機會好好探訪。如今我只到了卑詩省,尤其是溫哥華,一個亞洲移民比較多的北美西岸地區,所以我會不自覺地拿它和我比較熟悉的美國城市比較。但只要一比較,便能發現它在飲食文化上和洛杉磯等地的分別;儘管又有點像三藩市,但它實在走得更遠更徹底。

我想講的,就是溫哥華以至於整個卑詩省的慢食文化。身在溫哥華本地,反而不太容易看到他們使用「慢食」這個字眼;那是因為他們自有另一系列不同的概念和名詞,例如「一百哩飲食」。所謂「一百哩飲食」,指的就是盡量只吃一百英哩範圍內的產物,理由就和慢食一樣,是為了減少碳足迹,同時支援本土農牧業,與社區共存共榮。這本來並不是甚麼了不起的新潮流,世界各地都有人在鼓吹;可溫哥華叫人讚嘆的地方,在於它已經不是甚麼運動了,而是深入日常作息的生活方式。它的徹底,除了意大利某些城鎮外,我還未曾在第二個地方見過。

隨手在街上取一份免費飲食雜誌《Eat》,刊名下方就印了它的宗旨:「Smart, Local, Delicious」。打開雜誌,第一個廣告來自一家食品雜貨店,它的主打口號是「Your Community, Go Local BC!」。

而這張廣告推介的則是卑詩省芝士,它說:「We are proud to feature many fine award winning cheese that are produced right here in BC. Purchasing BC produced food strengthens our local economy and helps the environment.」。再看下去,整份雜誌竟然被我數出了六、七十個廣告在強調「本土」、「社群」、「有機」和「可持續」這些字眼。要是真的遇上沒法本地種植的東西,例如咖啡,那就一定會說它是百分百的公平貿易咖啡。

這還不只是大城市,就連一個人口不過五千的小鎮,那種在北美開車常常會在路上經過的山溝小鎮,你以為裏頭只有賣漢堡的Diner,結果它最大的咖啡店也全是在賣公平咖啡。他們對環境和本土的熱愛,香港人難以想像,幾乎每一家好餐廳都會在菜單上鄭重介紹哪些材料是本地生產,其鄭重程度就和香港這種貿易大城的館子要標榜自己的牛肉真是來自日本一樣。

任何一家飯館,真的是任何一家我去過的飯館,都會在菜單上海鮮的部分用一個特殊符號標示出那些菜式符合「Ocean Wise」的原則。「Ocean Wise」乃是加拿大最著名的水族館——溫哥華水族館所倡議的運動。這座水族館極受遊客歡迎,有點像我們的海洋公園;但幹的事情卻和海洋公園相去甚遠。它會以海洋生態學的專業角度,不時列出名單,告訴大眾哪一些海產可以放心食用,哪一些海產最好別碰。而菜單上那些小圓圈記號,就是為了標誌出沒有過漁危機,也不會引發生態異變的海產。這類運動全世界都有,香港也不例外;但情況通常是你有你運動,他有他做菜。可溫哥華卻到了一個幾乎全城投入,餐飲業界莫不景從的地步。我們那種跑到東京築地競購最大藍鰭吞拿來賣廣告的蠢事,要是發生在溫哥華,肯定會變成人人喊打的醜聞。

香港人這麼熟悉溫哥華,本來輪不到我這個大鄉里說話。但香港人真的瞭解溫哥華嗎?不妨來一個常識問答:請問創立於1971年的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誕生於哪一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