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7日星期五

梁文道:六四在香港


【蘋果日報】在繼續分析把自己變成自己的敵人這種古怪思維之前,我必須先岔開一筆,談談關於六四的爭論,順便貢獻一點自己身為「大中華膠」的證據,好給本土派(例如陳雲)多一些彈藥。

許多論者已經指出,每年六四的維園燭光集會其實就是香港本土文化的一部份。當大陸無法公開談論六四,甚至把它當成一個不曾存在的日子的時候,這場堅持了二十四年的晚會,便成為形成港人身份認同的獨特儀式了。這兩天收到一些台灣友人的郵件,他們都對十五萬香港人無懼風雨,甚至任由蠟淚滴滿手掌的熱情感到驚訝。一位來港定居已逾十年的馬來西亞朋友向他們解釋:「等到你在這場合流下眼淚時,你就真的成為香港人了」。旨哉斯言。

另一位曾經在港教書多年的台灣前輩則憶起當年八九,百萬人在風球之下示威軍隊入京,維園內外水深過膝的情景,他說:「無人不是全身通濕,痛快淋漓……真正是香港數百萬人終身難忘的民主洗禮!」

這位兼具港人身份的外地朋友觀察得很對。早在八十年代「高山大會」就開始發芽的香港民主運動,是到了八九這一年才真正壯大起來的。在那幾個月裏面,出了名政治冷漠的香港人忽然頭腦發熱,談政治的書籍一下子蓋過了地圖字典和亦舒,成為當年全港暢銷書籍之冠;平日在副刊專欄上風花雪月的飯局作家,也忽然天天在地盤裏發表自己研讀民主理論的心得。今天大家都在批評泛民主派的大佬綁架了六四,怎麼就忘了二十四年前的社會環境呢?要不是先有那樣的背景和氣氛,民主派根本就不可能成為一股有意義的政治力量。

也就是說,在策略上你或許可以把本土民主運動和六四切割開來(行不行得通,則是另一回事);但在歷史和理路的脈絡上講,告別六四則是否定了香港民主意識的過去。(六四意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