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4日星期日
梁文道:從餐桌到書桌
【飲食男女】「出版是種主要在餐館裏做成的生意。辦公室用來給員工開會,打電話,弄弄文件,以及訂好午餐和晚餐的位子。真正的工作則交給刀叉解決。」傑森‧愛潑斯坦(Jason Epstein)真不愧是出版業的老行尊,一句話就道出了出版業的本質。
英語世界的傳奇書評雜誌《紐約書評》剛過五十歲生日,於是找出這位共同創辦人在前年出版的回憶錄《Eating》來看,雖然沒有觸及這份書評的誕生經過,但不出所料,裏頭還是少不了有趣的文壇往事。畢竟傑森•愛潑斯坦是美國地位最高的出版家之一,不止把平裝文藝書籍帶進彼邦市場,一生交手過的大牌作者要是列出來,更足以排成美國文學界的半壁江山。然而,這本夾雜了大量食譜的回憶錄,它最好玩的地方當然還是發生在餐桌周圍。
那真是美國出版界的老好日子,雖然薪水和現在一樣平庸,但不少出版社都能負擔頭等艙的郵輪船費,讓他們的編輯橫渡大西洋,前去百廢待興的戰後歐洲,挖掘那一頭的作者。當年的美金實在值錢,傑森和他的前妻芭芭拉(Babara Epstein,《紐約書評》的終身編輯)竟然可以天天去 Grand Vèfour開餐,喝五塊美元一瓶的 La Tâche,奢華厭了,再去尋找價廉物美的鄉土料理。在這樣的攻勢底下,歐洲作家恐怕真的沒有甚麼抵抗力,難怪美國會主導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出版市場,就像美金和荷李活那麼威風。
美國的大作家一樣巴閉,散文家艾蒙•威爾遜(Edmund Wilson)固然專搭頭等艙跨洋。文筆犀利的公共知識份子戈爾•維達( Gore Vidal)劇本寫得多,版稅特別高,更是享受得十分瀟灑。他和傑森兩人常在法國旅行,僱人開車四處闖蕩。要是迷路,就拿出一本《米芝蓮指南》,接着,這位大師便會遙指杏花村:「快!前頭不遠有家二星餐館,趁着日落前趕到,就能在那裏晚飯了」。
傑森•愛潑斯坦愛吃,從小就喜歡做飯,對烹飪的興趣不下於高層文學。這是天賦,幹這一行尤其能派用場。不管貧富,我還很少見到不喜歡吃的作者。和作家打交道,不能用冷冰冰的方式,正兒八經地坐在辦公桌前指着文件按章辦事。最好就是和他們泡在咖啡廳、酒吧和餐館一類的場合,邊喝邊吃邊聊,任靈感慢慢孕育自不經意的閒談之中。然後,一本好書也許就這麼談成了。傑森•愛潑斯坦擅長下廚,可以翻版甚至改良名廚的傑作,請人回家絕不失禮,在更輕鬆的環境下「工作」,難怪談妥好生意的機會要比人家多。尤其是在對付名廚,請他們出版食譜的時候,內行碰內行,簡直火花四濺。我欣賞他形容食物的方式,恐怕沒有多少大廚抵抗得了他那充滿文學氣息的語言。
例如美國慢食運動的先軀愛麗絲•沃特斯(Alice Waters),傑森•愛潑斯坦首次光顧她開在三藩市的著名餐廳 Chez Panisse時,就如此形容她的馬賽魚湯:「在其味道與質感如絲般的賦格之中,清純與誠實就如鍋中的詩歌一般。……假如愛美莉•狄金生( Emily Dickinson)也開一家餐廳,它就會是 Chez Panis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