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去年立法會選舉過後,剛當選的陳志全便公開了自己的同性戀性取向,成為香港出櫃議員第一人。落敗了的對手十分不滿,譴責他「欺騙選民」,結果這個說法也成了香港選舉史上最好笑的笑話之一。
讓我們想像,假如有一個議員在當選翌日便煞有介事地公佈自己其實是個異性戀者,大家會有什麼反應?為什麼只有同性戀者才會面對出櫃的問題,而異性戀者卻不必為此苦惱,也用不着遭到隨之而來的種種指控?當我們在選擇一個議員的時候,難道他的性取向就有這麼重要嗎?或許有人會假設,一個同志議員肯定會把性傾向的議題帶進議會,所以他有責任早早出櫃,好讓選民眼睛雪亮。可是,難道一個異性戀議員就不能或不該在議會裏面討論這些議題嗎?從什麼時候開始,「性傾向」這個字眼成了專屬同性戀或其他多元取向者的專屬用語?我們活在如此一個不公義的社會之內,難道受益的多數可以漠視少數人的苦痛,以為自己雙手乾淨,與此無關?
去年另一個讓人欣慰的事情,是《號外》雜誌的變身,二月份這一輯同志專題真是叫人眼前一亮,簡直算是三十年香港同志運動大檢閱。雖然受限於雜誌性質,個別文章無法寫得太深,也有些以訛傳訛的舊說(例如「同志」一說的來源,真正首創這個絕妙念頭的人應該是邁克,而非林奕華),但這輯專題還是把本地時尚生活雜誌推到了一個新邊境。
話說回來,《號外》本來就該如此勇進,畢竟它是當年小明雄戰鬥的老地盤。但是不知怎的,這本全華文世界第一份以城市生活為主題,真正代表香港精神的老牌雜誌,卻漸漸走到了無關痛癢的地步。直到最近兩期,先有「學民思潮」的青年上陣,再亮出了明哥慢必,終於切入當下核心,恢復了香港前衛的本來面目。
有趣的是,主理這場變革的,竟是連粵語都還不會說的台灣人張鐵志。但有誰會關心這種無謂的身份問題呢?海納百川,盡取天下新銳,這才是我們熟悉的香港。凡參此大業者,皆為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