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3日星期五

梁文道:純真(純真年代二之一)

【飲食男女】童年嘗過的味道最好,同樣的零食,同樣的糕點,長大之後怎麼找都找不到;就算你找到了,它也絕對不是幼時記下來的那股滋味。所以大家談吃,總愛懷舊,思念小時候吃過的好東西。那種味道或許很單純,可是關於味道的這種種思念卻很不簡單;對象不同,我們追想的內涵也會有相應的差異。

譬如「皇后」、「波士頓」和「車厘哥夫」這類老派西餐廳,很多有點年紀的香港人都會懷念它們,但那種懷念和我們懷念其他食肆與食品的方法不太一樣。回味過去的「益新飯店」,甚至更久遠的永吉街陸羽,懷舊者往往很清楚今昔之比,慨嘆老手藝老材料之不再。但「波士頓」和「皇后」則仍然健在,尤其前者,其招牌火焰牛柳幾十年如一日,沒鬧過革命,沒換過配方;要是高興,隨時可以再去光顧,重溫一下昔日舊味。

既然如此,那又有甚麼好懷念的呢?懷念一些從來不曾失去的東西,根本就算不上懷舊。不過,很多人仍然津津樂道「紅寶石」的聖誕大餐與「皇后」的白汁雞皇,說起來仿如追思逝者似的,一方面興高采烈,另一方面卻又帶了幾絲寥落的神色,好像真的有些東西一去不返。這究竟是為甚麼呢?

土耳其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Orhan Pamuk)有一本叫做《純真博物館》的小說,他還特地為了這部書開了一家博物館,館名就叫做「純真博物館」。再準確點說,他其實是先有了開設博物館的念頭,後來才依循館藏物品一件件一段段地寫成了整部五百多頁的故事。所以這個博物館裏收藏陳列的,全是小說中提到過的東西。

小說的情節並不複雜,博物館展示的東西也不珍罕。故事是幾句話可以概括得了的愛情故事,東西則是這個故事裏頭出現過的種種物品,例如:車票、桌布、老枱燈、走不動了的手錶,以及四千二百一十三根情人抽剩的煙屁股。假如一個遊客既不是帕慕克的書迷,又不是這本書的讀者,在伊斯坦堡專門跑去這家博物館,應該也不至於白跑一趟。因為小說設定的時代背景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土耳其,正是他們第一款國產汽水面世,電視機剛剛開始普及的年代;而那些被精心佈置在一個個木匣子裏的日常用品,全都薰染了那個年代的氣息,恰好能讓觀者一窺土耳其當時生活的風貌。

帕慕克為小說和博物館取名「純真」,指的並不只是一段感情關係的真摯單純;他想形容的,更是一種第三世界地區常見的發展階段。在那種階段裏面,資本主義的消費文明開始冒出苗頭,市面上到處都是前所未見的消費品,這些琳瑯滿目的物品充滿了誘惑力,在櫥窗中向路人許諾一個更美好的生活。很多時候,在這些發展中的地方,所謂的「美好生活」就是活得更加洋化,活得更加接近西歐和美國。

因此,這些地方往往就和小說裏的伊斯坦堡一樣,會在那個年頭裏開了幾家最西派最時髦的大飯店,成為整個上流社會出沒交際的地方(是不是有點像七十年代的文華酒店咖啡廳?);也會有幾種高科技電子產品和幾款進口品牌,成為整代人追上新潮和自高身份的象徵。帕慕克筆下的「純真」,便包含了如此一層時代的定義。

借用他的講法,我也要說,屬於「波士頓」、「紅寶石」、「七重天」和「車厘哥夫」的那個時代,既是很多人自己的純真年代,甚至也是整個香港的純真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