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6日星期六

梁文道:炫富

雖然「炫富」好像是最近幾年才開始流行起來的新名詞,但是,它所指涉的那些行為與現象卻十分古老。古老到打從有富人開始,便有了種種利用財富去區分人我之別的做法。今天大家去意大利膜拜文藝復興的大師傑作,其實就是在欣賞當時意大利富商和權貴炫富的結果。儘管炫富的歷史悠長,而且地理上分佈延廣,可是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炫富,還是有著不太一樣的意義。例如南太平洋各大群島上那著名的「誇富宴」(potlatch),請客吃飯請到了傾家蕩產、自毀珍財的地步,表面上看費人思量不可理喻,但人類學家卻解讀出一種社會關係的獨特建構。

那麼,今天中國的炫富又有沒有它獨特的形式和意義呢?就拿名噪一時的郭美美來說吧,她炫耀財富的辦法,就是把自己擁有的名貴財貨一一拍照上網,秀給她所不認識的網民看,結果引來公憤,意外追究出中國慈善團體到底有沒有浪費公眾捐款的討論。但我仍然對這件事本身感到好奇,難道郭美美之前完全料想不到群眾的反應?難道她不知道今日一般網民對於炫富的反感?

一方面是少數人越來越肆無忌憚地消費,並且以消費去展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另一方面則是大眾對富裕階層的日益仇恨,動輒便在網上謾罵一切稍微有點好日子過的精英。一方面是炫富,另一方面是仇富,這便是當前中國式炫富的最大特色了。請恕我孤陋寡聞,在此之前,我還真不曾聽說有哪一個社會是以激起反感和怒火為目標的。

當然,這也不是2011年才有的新鮮事。幾年前,經濟學家茅於軾先生和史學家薛湧先生關於該不該「替富人說話」的討論,就是建立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和集體情緒之上。但這些討論始終沒有告訴我們,像郭美美這種人為什麼在明知仇富情緒十分普遍的狀況下,還要在鏡頭前擺出一副相當陶醉的表情?更不可思議的是,許多在網上炫耀過財富的「富人」根本只不過是假富人,他們的身家和那些仇恨富人的百姓相去不遠,說不定他們甚至也曾有過仇富的情緒。為什麼他們要在人肉搜索這麼發達的時代冒險裝作有錢人?

沒錯,今天在中國炫富是有風險的。當官的戴上一隻名表,就有丟官的機會;駕駛一輛拉風好車滿街轉的,就會面對被人劃花車皮的可能。可是,這一點也不可能減去中國人對「奢華」的迷戀,這兩個字成了所有時尚雜誌與高級消費品廣告中最常見的字眼。即使某些喜好炫耀性消費的人常把「錢不是問題」掛在嘴上,但他們的消費方式卻正顯示出錢才是最根本的問題。在這個如此敵視富人的社會裡頭,我們流行為了花錢而花錢的消費。

很有可能,仇富與炫富這兩個各走極端的傾向,是同一種心理焦慮的兩種表現,正如一塊硬幣的兩面。英國流行病學專家理查德·威爾金森和凱特·皮克特在他們那本廣受好評的《不平等的痛苦》中提到:「伴隨著焦慮水平的上升,自戀也隨之上升,二者擁有共同的根源。它們都是由所謂的『社會評價威脅』的增加引起的。」簡單地說,「社會評價威脅」是一種身份焦慮,把自己的尊嚴完全建立在其他人的評價之上,一天到晚就在擔心人家瞧不起自己。根據這兩位學者的比較研究,他們發現,一個社會越是不平等,其成員就越是憂慮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在一個極端不平等的社會裡面,大家既會用消費來增加自信,想讓他人看得起自己;也會因為在炫耀性消費面前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被人貶低賤視。

這批炫富者其實就是一群很沒有自信心的可憐人,就和大部分仇富的人一樣可憐,大家都不能把尊嚴安放在更堅實的基礎之上,只能仰仗他人的臉色和目光來判斷自己的身份。因為這個國家的發展拉大了不平等的趨勢,貧富日益懸殊;更因為這個國家本來就有「社會評價威脅」的肥沃土壤,無論何時都要講究「你是什麼級別」「你是什麼身份」。級別高的人可以在災難現場先走一步,沒有身份的人就活該在醫院門口排上好幾天的隊。所以,郭美美要給大家來看她美美的照片來滿足她對信心的需要(乃至於可以不計後果);我們則喜歡盲人腳底按摩師稱呼我們為「領導」,過一小時有身份之人的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