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4日星期五

梁文道:Kama與Dada

有些記者朋友以為我是江湖百曉生,文化大補酒,但凡「文化現象」都能胡吹一番;遇上o靚模襲港,於是就問我對o靚模有甚麼看法,「它是否反映了甚麼香港文化的特質?」。坦白講,我真不會回答這種問題。不是我想假清高,而是我對那批相貌雷同的小女孩真沒有多大認識,也不知道他們掀起的熱潮到底「反映了甚麼」。後來我自己想了又想,發覺這些女孩子要是真說得上有何香港特色的話,那大概就是她們的名字了。

例如早前被稱做「邦民女」的Kama,和新近上位的Dada。這種名字說是英文,卻又毫無根據;像是日文,然又查不出任何出處;看來純係自己瞎編的藝名。這種不中不西不日的古怪名字,確實很香港。三十年來,不知有多少孩子在學校上課要被迫取洋名時,都曾改出這一類很有日本feel但又與日文無關的奇名,比方如Suki,Tiki,甚至Lala。它們的音節簡單,往往把同一個母音重複一次,容易上口,人人能輕易拼讀。

假如說一個人的姓名代表了父母的盼望,長輩的見識,因而無法反映出他對自己的期許和要求的話,那麼,每一位香港學生就都擁有一個重寫人生的機會了,因為他們可以在上學的時候為自己改一個洋名。當然,現在的中產孩子比較慘。他們的父母太有學問太有想法,往往從小在家實施雙語教育,也往往在小孩一出生的時候一拼定好英文名字,而且還要把它登記在身份證上,造成孩子不可挽回的遺憾。如果你沒有被好事的父母事先褫奪你二次命名的權利,也不打算尊重任何命名傳統乃至於一切語言習慣的話,那麼你大可發揮想像力(儘管很有限),替自己弄一個沒有任何來由的奇特稱號。這就是那種港式別名的來源了。

很可惜,這種張揚自我的名字始終不受主流價值認可,於是我中學年代所認識的Lulu、Zuka、Sodium甚至check in都變成了Christie、Maryline、Peter與Austin了。說到底,一個在中學教書的老師叫做Lulu是很難不被學生笑話的,一個穿西裝結領帶然而名片上卻赫然印著Check in Chan的人,也是很難令客戶信服的。

可見這種港式別名只和青少年有緣,一旦成年,或者打入社會主流,它就不得不變不得不放棄了。所以o靚模始祖Baby「升呢」之後要多加一個Angela,好讓自己不要太o靚。

畢竟Angelababy比起Kama像英文,而且還多了幾個音。o靚模之o靚,首先在於名字夠o靚。再大一點,她們或許就要考慮改名了。除非她們打算往夜總會方面發展,因為只有那裏才會持續流行Kama和Dada一類的藝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