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日星期一

梁文道:你的春節,我的新年

「春晚」不只是一個大型的娛樂節目,它還是一個傳統,甚至是一種中國人過年的「正統」活動,所以萬眾期待的山寨春晚也最後只好悄無聲息地讓到一旁。香港亞洲電視為省下自行製作節目的經費,決定在年三十晚乾脆直播央視的春晚,所以一般香港人也總算有機會親睹這個傳說中的「正統」了。儘管最後有多少口味市井的港人能耐著性子把這節目看完是個疑問,但也有人認為這次轉播是香港重歸「正統」、與全國上下共度真春節的契機。

  香港人的國學教育的確不大好,很多受過教育的人寫不出一封像樣的傳統尺牘,背不出三代以來的王朝世系。好在「九七」之後,課程改革,多了點共和國輝煌成就的介紹,簡體字和普通話也成了必備科目;但不知怎的,現在這一代中學生反而不用像我們當年那樣再背《滕王閣序》了,殊為可怪。

  誠然,香港確曾落入英國手中,但老祖宗的規矩港人卻不敢或忘。一百五十年來,紅包沒斷過,春聯沒少貼過。公私單位年前多要吃頓團年飯,複工上班的第一天依俗向全體員工發送「開工利是」。年三十晚逛「花市」;初一要去黃大仙祠排隊搶插頭炷香,初二凌晨又得趕到車公廟拜神轉風車,這等「封建迷信」大行其道數十載而不墜。聖誕洋節我們確是歡天喜地,可說到「保衛春節」,我們也一直堅守陣地,半步不退。只不過過年我們仍然叫作「過年」,因為新年就是新年,好端端地,幹嘛要把它稱為「春節」呢?唯一比較遺憾的,是前港英政府以安全為由禁止了燃放鞭炮的習俗。大夥只好偷偷摸摸地私下玩玩。

  還記得1996年,我曾秋遊新界西北,路經某僻遠村落,村口豎了一塊破木牌,赫然寫著「依大清律例,本村六時以後禁止外人入村……」幾行大字!都什麼年代了,這世上居然還有條村子以清例為村規!可再想一想,便明白這其實是當年殖民政府的機巧。為了防止鄉民逆心,英國人刻意保留他們的習慣和傳統權益,於是香港成了中國土地上最後一個宣佈納妾不合法的地方(所以富商何鴻燊才能明目張膽地擁有四個太太)。甚至直至今天,新界村民還有為男丁向政府取地蓋「丁屋」的無窮權利。所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才會有不少外國學者特地跑到這個殖民地研究華南宗族社會的傳統結構,因為彼時深圳河以北正是一片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哄鬧。

  還是說回新年吧(或者「春節」)。打從港英時代開始,每逢大年初二「車公誕」,都會有政府要員代表全港市民前赴以靈驗著稱的車公廟上香祈福。車公者,本系當年宋帝昺的隨侍武將,與陸秀夫等一路力抗元軍,護主南下,百戰不屈,最後憂勞成疾,魂斷寶安(即今日的香港和深圳)。後來百姓感其忠義,遂興數廟祀之,奉其為「車公大元帥」。時至今日,香港沙田的車公廟長年香火鼎盛,善信如潮,是一處旅遊勝地;反而深圳那邊的車公廟徒剩地名,如今是地鐵沿線一站。往昔,初涉政壇的曾蔭權儘管是虔誠天主教徒,也要代表市民在這天到車公廟禮神求籤。今年,香港政府派出新任行政會議成員劉皇發,按照傳統,他必須為香港的運程求一支籤,卜問車公。結果,他竟求到了一支不甚吉祥的下籤,這事隨即登上翌日各大報章頭版頭條。一時間,市民議論紛紛,好不熱鬧。

  也許有人會說這就是香港不夠「中國」的地方了。明知是替全港求籤,政治把戲而已,何不事先遣人拿掉所有下籤,以保萬無一失,諸事大吉,社會和諧?這麼老實,難道還是受了英國法制文化的影響,死守規制,不懂變通?可是一些報章煞有介事地引述「玄學名家」的話,說神靈不可欺,尤其是忠直正氣的車大元帥,誰敢在他面前動手腳?就連抽了個下籤的劉皇發本人都說:「車公是很靈的,大家一定要尊重」。可見我浩浩中華,禮天敬神;忠臣孝子在,造次使詐的事是萬萬幹不得的。這點四舊傳統,恐怕與洋人無尤。

  所以香港人看「春晚」,絕對是學習新正統文化的必經階段。甘陽不早就說過了嗎?今天的中國有「新三統」,在數千年文化傳承之外,還有建國以來漸次形成的毛澤東平等主義與鄧小平改革思想等兩大傳統。而香港缺的,絕對不是老一套,而是六十年來新生的另外那兩種傳統。由「春節」的正名開始學起,誰曰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