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1日星期六

梁文道:金融危機讓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復活」

【廣州日報-休閒周博閱】有「無產階級文學代表」之稱的小林多喜二的小說《蟹工船》于1929年問世,去年該書榮登日本各大書店熱銷榜榜首,得到讀者尤其是「90後」一代的歡迎。與此同時,《無家可歸的中學生》也成為日本跨年度的暢銷書,與《蟹工船》一起入選今年日本十大流行語。日本媒體認為,兩書熱銷都凸顯出當今金融危機及「畢業即失業」的社會狀況下,日本國民對於生存現狀的深切憂慮。

熟讀近代中國左翼文學史的人都該聽過小林多喜二。當他在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被日本「特高」警察捉捕入獄,凌虐至死時,魯迅等著名中國作家都曾為他鳴不平。這一切對上年紀的中國讀者來講一定不陌生,問題是為什麼今天的日本青年會突然「發現」了它,使它復活過來,狂銷數十萬冊呢?照潮流雜誌的推介,日本的年輕人應該喜歡村上隆那種輕飄飄的藝術商品才對呀,怎麼會忽然迷上這種老古董呢?

大部分的觀察家都說這是日本「下流社會」的側面,許多青年打工族發現自己可能一輩子也爬不上去,看不見明天是不是會變得更好。而且貧富差距日見懸殊,那頭有米其林三星指南登陸東京,這頭人人工時過長收入縮水;那頭有名牌旗艦店越開越大,另一邊則有人要打三份兼職來養家糊口。仔細一想,這不正是《蟹工船》的處境嗎?一群生活無著的人被迫上船,漂洋過海,在狂風巨浪裡頭,冒死勞動,掙扎求存。至於那些下了班還要用手機和電郵通緝我的管理人員,豈不就像捕蟹船上的監督,不讓我有一刻的喘息時間(雖然他們還沒出到用棍子毒打我這一招)?

他們越看越覺得擠得跟罐頭似的通勤電車其實是條堪察加海上的破漁船。

也有一些人認為這種理解不可靠,就算小林多喜二的小說以真實事件為藍本,當年的現實也和今天的情況相去太遠。也就是說,昔年的殘酷並沒有完整重臨,而是透過現今讀者的詮釋聯想,成了一種感知現實的隱喻。

小說里的工人天天在海上過著沒有明天的日子,不僅要面對海洋上那深不可測的摧毀力量,還得受到監工的奴役,活的時候沒有尊嚴,死了之後更連螃蟹都不如。例如一個二十七歲的東京人,害了腳氣病,臨終遺言是一句「我不願死在堪察加」;可他畢竟死在堪察加海上了。清理遺體的工友幫他「將衣服解開來,發出一股令人嘔惡的臭味。又白又扁的可怕的虱子慌慌張張地爬出來。長著魚鱗似的泥垢的身體,像一段倒在地上的老松樹。胸口露出一條條的肋骨。自從腳氣病厲害以後,自己不能行動,大小便好似也躺在床上拉,床鋪臭得要命。襯衫褲都變了赭黑色,用手一提,就像灑過硝鏘水一樣,變成一片一片的。泥垢把肚臍眼都填得瞧不見了。肛門旁邊像土一般黏著結的糞便」。

對日本讀者而言,這是個隱喻;對我們來說,它卻是個模擬。像那煤礦里的礦工,一個個黃土上的坑就如北洋上的船隊,裡頭同樣有汙黑腐朽的軀幹。

不知道《蟹工船》的中文版重新推出市面之後,會不會像日本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