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筆陣】從小我就聽說過不少香港政務主任(即俗稱的AO)的傳奇故事,其中一則是這樣的:在經歷了磨人心志的漫長筆試之後,一位萬中選一的候選者得到了面試機會。幾位現任官員叫他假想自己是一群示威者的大腦,正要針對某項政策提出文宣攻勢,讓他即時說出一番無懈可擊的論據。候選人滔滔不絕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大有氣吞山河之勢。然後考官們笑了一笑,對他說:「好,現在假設你是負責那項政策的官員,你會怎麼回應?」。
我不知道這個故事的真假,也不知道真正的AO 面試會不會出現這麼刁鑽的難題,但是我以為這則傳說很能表明許多人對AO 這群治港骨幹的看法。這群人是公務員,按照英式文官傳統的理念,他們不應該把自己的政治取向和立場帶進工作;他們要做的,就是忠實執行上級既定的政策,以及為之護航;不管他自己贊不贊成。
所以要這批精英具有黑白易位的應變能力,是一點也不出奇的。
「問責制」或者「政治委任制度」縱有千般不是(關於這兩個名詞的區別,練乙錚先生曾有精闢的梳解,見其< 闡而釋之質而疑之>, 《信報》2008 年6 月28日),起碼有一點好處,那就是揭開了殖民體制內公務員以行政之名僭用政治之權的面紗,把政治權力集中到要負政治責任的任命官員手中。自此之後,特區政府任何重大決策再也不能輕易以行政的程序理性開脫,而要實實在在的表露它的政治立場。因為理論上公務員只是負責執行,而制定大政方向的卻是被委任的局長(這也是王永平先生贊成『問責制』精神的理由)。
紛擾了個多月的「擴大政治委任」風波現在已漸漸平息;然而,回顧其間的爭論,除了副局長和政治助理等新貴的薪酬及國籍問題外,有一個重點卻被大家忽略了,而這一點是到了今天再說也不嫌遲的。
政府為什麼委任他們?
在大家比較熟悉的英美等國,政治委任制度有一個很大的特色,那就是受委任者的政治背景和立場也是要公開的。例如一些著名的學者、研究員和評論家,他們曾經發表過不少研究報告和評論文章,假如他們受邀加入政府,社會大眾就可以從他們那些公開的意見裏推測他們未來的取向。當權者若是委任這種人,要不是覺得他們的理念和自己很接近,就是想吸收他們帶進來的新觀點新刺激。公眾有理由相信,這些人由學入官,從論政到執政,其中有條清晰可循的軌。例如現任美國國務卿賴斯,入仕之前就是著名的俄羅斯專家,布殊總統委任她當是看中了她的想法和一向的立論,而大家也不會輕易懷疑她在任官前後有驚人的變化。假如有人發生了180 度的大轉彎,那麼不僅政府需要面對何以委任此人的懷疑,他自己也要處理好自己的誠信問題,以便執政團隊散伙之後重歸學界。難怪許多當過官的學者都要弄點回憶錄之類的東西,好開脫自己前後差異的尷尬。
在政府新近委任的一批官員之中,潘潔、莫宜端和陳智遠都是這類具有學院背景或者評論資歷的人物,3 位分別出身自「新力量網絡」、「三十會」與「Roundtable」等3 個風頭甚勁的智庫或論政組織,他們也都曾發表過不少中肯到位又不失尖銳鋒芒的評論。
那麼,特區政府是不是很賞識他們的說法,和他們一貫的態度,所以才延聘他們入閣呢?如果是的話,這是否表示我們應該期盼他們為政府注入新風,在實際的政務操作上延續過往的看法呢?
很可惜,無論是在政府的解說裏,還是在他們面對記者提問的時候,我們都找不到答案。在「要貢獻香港社會」等空大的套話之外,我們聽不見任何理念的闡述。
我們不知道到底是政府打算接納他們一貫的意見,還是他們很認同現政權的路向。我們甚至有理由懷疑他們可能要放棄自己往日堅持過的主張,好去配合當局的取徑。例如莫宜端就在傳媒注視之下,主動刪去了自己博客上的一些文章(我們也不知道這到底是她自願的,還是受命而為)。
加入政府就要斬斷歷史?
有些人看見這3 位著名的知識分子一下子成了政壇「新貴」,或許出於慣性,甚至可能是同行相輕的眼紅所致,不分青紅皂白地罵他們被建制收編,自動繳械。
我自己是認識這3 個人的,我信任這3 位朋友的誠信、理想和獻身的熱情。不要看那薪資好像很高,在今天的環境底下,接受這份工作是需要勇氣和擔當的。我只是擔心特區執政核心聘用他們的原因。
從過去這一個多月的表現看來,我們可以發現政府要的極有可能不是他們的理念,而是技巧。香港社會隱隱約約有一種共識,那就是一個人加入政府之後不只要謹言慎行,還要避談自己過往與當局相悖的言行,彷彿一個有學養有看法的人加入政府的前提就是斬斷自己的過去。這個世界上有哪一種工作是僱主先憑你的經歷聘用你,然後要你在就職之後必須否定它的呢?有的,就是香港特區政府的委任官員了。
這就叫我想起那個面試AO 的小故事了。看來我們政府的是研究政策和文宣表述的能力,而非一個憑藉研究得出獨立判斷的人。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從政府委任的官員的過去,去邏輯地推斷出他們未來的作為。也就是說,這批委任官員在某個意義上其實是另一種AO,只是錄用的方法不同罷了。此所以某些現任AO 要心存不滿,不全是因為新人們從天而降,薪酬又不錯,而是他們看不出彼此本質上的區別。此所以這批官員不用講究自己的專業背景與現在的職責範圍是否配合,可以完全由一個「聘用委員會」統一錄取再分派到各個政策局,因為他們是另一種「通才型」的AO。
假如「政治委任制度」的目的之一是培養香港的政治人才,政府為什麼要費那麼大的工夫去培養其實要求和AO 差不多的人呢?假如「政治委任制度」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往昔由負責行政的公務員去做政治決策的困境,那麼現政府的政治理念是什麼?意識形態的傾向是什麼?同時,我們也應該要知道新任官員自己的理念和意識形態傾向,要知道他們和當權者的步調是否一致;如果不是,理由又是什麼。
其實,潘潔、莫宜端與陳智遠等3 人還算是好的了,至少他們的過去是坦蕩的,人所共見。葉根銓、邱誠武等傳媒人也是大家熟悉的,不難了解。還有幾位,對大部分市民來講簡直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