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5日星期一

梁文道:處理示威的心戰

【am730/南方周末】奧運火炬抵達香港,世界必將靜觀。一來這是奧運火炬傳送歷程在華首站,二來大家會很想知道在一國兩制底下一向寬容各種示威活動的香港將以何種手法應對抗議的聲浪。結果香港政府做出的第一件事是把打算前來示威的丹麥藝術家高志華(Jens Galschiot)遣返出境。這項罕見的行動或許會得到不少內地同胞的掌聲,覺得特區政府站穩了民族大義的立場,處理異見分子(或曰「反華分子」)毫不手軟。但許多香港人則感到十分錯愕——不是他們全都支持高志華的行動,全都贊成藉著火炬傳送歷程所發出的不同意見;而是他們早已習慣了反對派的存在,一時間不能理解不讓人專程來示威的原因。至於外國傳媒的意見,那就更是可以預料,一定是大聲嘆息香港的失色和一國兩制的消亡了。

香港特區政府這次決定確實不尋常,因為它不符合港府近年處理示威的慣常模式。那麼它的慣常模式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盛行於西方國家的「政治化藝術」和「政治心戰」近年也開始在港流行,尤其自從曾蔭權上台之後,對於這套英美等國政府擅用的技巧,更是玩得得心應手。許多「憤青」在所謂的「西方反華浪潮」裡感到的是一套由上而下,從政客到傳媒的陰謀和計劃。他們大概以為那些平日貌似中立客觀的媒體其實都是受到政治勢力支配的,而且還是上頭有命令下面就執行的那種硬性支配模式。沒錯,這些媒體是會受到政客的擺佈,但其中的機制和過程卻絕對不簡單,發揮效用的就是當今世界政壇最為崇尚的「政治化藝術」了。

就以香港政府應對每年一度「七一大遊行」的手法為例,它知道香港市民有示威遊行的權利,絕對不可硬性阻擋,否則只會激起更大的憤怒甚至一場公關災難。它一方面要保持自己開明的形象,另一方面則要確保這些遊行不會造成太大的衝擊,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為它定調,淡化它的份量。第一步是鼓勵親政府的團體上街——不是高舉支持政府的旗幟,否則只會強化雙方的衝突,讓反對派的身影顯得更高大;相反地,它是要平素親己的組織也出來抗議,抗議一些無關痛癢的小問題,最好還是些政府遲早也要處理的缺漏;如此一來,事後方顯政府順應民情之大度。

第二,媒體再怎麼獨立自主,也總有立場貼近政府的時候或者一向與官方友好的朋友吧,這時就是他們發揮作用的好時機了。辦法不是要他們大力抨擊反政府的聲浪,也不是要他們干脆什麼都不報,而是暗示他們要「平衡報導」。所謂「平衡報導」,就是把篇幅和時段平均分配給支持政府的隊伍,小罵大幫忙的親政府團體的「抗議活動」,以及真正的反對派活動。這還不止,懂行的媒體還會自行再分割反對派,讓它們成不了一股「反動大氣候」。舉個例子,假如是抗議火炬傳遞的遊行,就讓記者分別採訪「藏獨派」、「人權派」、「達爾富爾危機派」以及有其他訴求的主張者,好讓原來看似完整的「反華勢力」分裂呈現為截然不同的小股人馬。

如此一來,整場抗議遊行就變成一趟五顏六色的嘉年華了。最後再由政府發言人甚至特首本人發言,說些什麼「多元社會有不同聲音很正常」之類的話,一錘定音。若換了是奧運火炬的傳送遭到示威,那就來段「每一屆的奧運都會有人發出不同的意見,也都會有人藉機表達政治主張,這是很正常的事」。於是原來搶盡風頭激起矛盾的事就變成了四年一度的家常便飯,而政府則可擺出一副開明自由的樣子,不只模糊了對手的焦點,說不定還能贏得掌聲。

遇到反對自己的聲浪,每一個政府都會頭疼;然而在不同的社會體制底下,政府卻要懂得使用不同的處理手法。以香港的情況而言,媒體相對自由,人人皆可上街,使用這套西式的「政治心戰」術本是不二之選。可是奧運火炬一事全國關注,特區政府當然明白它的觀眾不只是香港市民與國際傳媒,所以也只好改弦易轍,不讓示威者入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