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730-觀念】上篇談到,有說救災未成便大談當局沒有做好地震預警工作,我亦同意在基礎事實沒弄清就開始「大搞策劃」,實有違媒體的根本操守,但此乃市場化時代的機制式冷酷,也迫於要找到一個獨特的角度,我深信編輯與記者何嘗不傷懷急切如你我。至於那些現在就把焦點放在反思和問責的論者,我就實在不敢苛責了。我相信他們的意見實在不是源自涼薄的心態,而是另一種關懷的表現。受到這麼大的震動,除了默哀、祈禱與捐助,他們一定還想找到更多的表達途徑。
思量下來,你很自然地就要問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悲劇是不是真的不可避免;你也很自然地會想這一切又該如何防止,是不是還有更多更好的預備工作呢?
沒有人只想「空談」,問題是除了為救災工作打氣,除了以言語表達哀思之外,絕大部分的人還可以說些甚麼呢?人的思維廣闊,幾至無限;而言論的表述則是此無限思維的直接產物。要他們不在這時候說出他們想說的話,某程度上就是要求大家只能用一種思維方式去體現「萬眾一心」的崇高。
我們常常強調「萬眾一心」,不一定是否認差異存在的事實,只是總想界定差異存在與不存在的最佳時機。所以在奧運火炬惹起對立的時刻,有人就要再三強調「一致對外」,停止批評自己人。
在西藏發生暴亂的時候,就應該團結起來譴責暴徒,不要來甚麼反省。然而,誰去界定萬眾一心暫停差異的合理時刻呢?基於甚麼標準?所謂的「萬眾一心」又該怎麼個「一心」法呢?
同樣地,對於那些即時批評防震救災工作做得不夠好的朋友,你也不能用「萬眾一心」的布條去暫時塞住他們的嘴。如果他們有任何問題,那頂多是不顧大家的感受,不懂方便善巧的法門,所以說出來的話不只令人聽不進去,還徒惹反感。
不過,不只差異畢竟是不容抹煞的,連另類意見與言論出現的時機也不知道萬眾一心究竟是甚麼意思有甚麼效果(假如一切的聲音都是哀悼與同情,災況就會好轉嗎?)更何況大家或確實享有同一種心情,只是思考的路向不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