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1日星期五

梁文道:資本家的美德(從貴族到資本家三之三)

【am730-觀念】近年有一批「創投慈善家」(venture philanthropist)的興起,其表表者當為專注第三世界健康問題的蓋茨夫婦,與e-bay創辦人歐米迪耶(Pierre Omidyar)設立的「歐米迪耶網絡」。這類新型慈善家的最大特點是以企業家的精神和能力營運自己的基金會和公益活動,他們不願意只是捐錢,而且還要自己想辦法去解決最困擾自己的社會問題,從「第二部門」的大亨一下子變身成為「第三部門」的活躍分子。這種做法當然比「有錢出錢」的境界高了一層,因為他們更能證明自己不光是富有,並且極具良知,有自己特定的關懷對象。就算沒有,也不是問題。

最近英國有一特殊的組織,專門為富人開設工作坊,帶他們參觀蘇丹的難民營和亞馬遜叢林裡頭幾近滅絕的印第安部落,如此實地考察一番自然對現實世界的悲劇深有體會,不難找到最令自己動心的救助對象(聽說有參加者還會在回程的私人噴射機上哭得死去活來)。然後再逐步指導他們成立基金或者加入有關機構的方法,鼓勵他們彼此認識形成溝通互助的慈善富豪大聯盟。順帶一句,加入這類聯誼會,討論全球暖化與糧食短缺的話題,已經變得比加入私人會所探討來年波爾多紅酒質量問題更「潮」更酷了。儘管如此,還是有人苛評巴菲特與蓋茨此等人類史上最大的慈善家,覺得他們再怎樣捐錢也掩蓋不了這筆財產取之不義的罪惡。情形就像十九世紀的頭號富翁卡耐基,雖然全副身家丟進了基金會,可是工運領袖還是批判他,與其多蓋幾座音樂廳還不如把壓榨工人的還給工人(大家當記得卡耐基與美國史上最慘烈的鎮壓工運事件的關係)。這就牽涉到另一個大問題了,那就是資產階級憑甚麼擁有財富,正好這也是當前中國仇富心理的意識型態背景。

最近十多二十年,有些學者把資本主義之父亞當.史密斯的形象更正為道德哲學家,反映的就是市場經濟與道德之間的緊張從未遠去。著名的經濟學家麥考洛斯基(Deirdre N.McCloskey,也就是那位因變性而引起爭論的經濟學家),去年才推出一部巨構《布爾橋亞美德》(The Bourgeois Virtues)回應這個難題,極力主張市場經濟不只不損及道德,反而是美德的溫床;而富人不只不可恨,甚至還應該是傳統善人的合法子嗣。我不打算在此論辨她的說法站不站得住腳,更不能開展可以上溯至韋伯「新教倫理」等知名觀點的複雜學術討論。我只想藉著這堆龐大論述和史料提出一點簡單的觀察:從資本主義誕生的一天開始,資產階級就不能擺脫一種心理困擾,那就是要謹慎對財富(根據麥考洛斯基,『謹慎』(Prudence)乃是布爾喬亞的頭號美德)。

信奉喀爾文主義的新教徒節儉克制是一種對財富使用要謹慎的表現,「美國夢」神話中老實工作的普通人形象則是一種獲取財富的手段要謹慎的表現。謹慎是明智切實的判斷能力,也是不誇張不過份的性情,最後它還是種令人欽佩的榮譽。使得資產階段終於可以在道德上勝過貴族的,不是繁複的文化儀式,而是這種憑藉個人能力與勤勞致富的謹慎態度,是這種懂得恰當使用財富的謹慎品格。

我們明白在中國經濟制度轉型的時期,有太多人的第一桶金是有問題的。不過,正如某些學者所言,逝者已矣,英雄未必要問出處,最起碼你現在要學懂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