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0日星期五

梁文道:壞品味

【都市日報-兵器譜】回歸以後,香港人曾經很喜歡「國際笑話」這四個字,每回出了甚麼不可思議的意外,發生了甚麼令人發噱的醜聞,媒體就愛用「國際笑話」形容之,彷彿全世界的人民一沒事幹就盯香港,看你何時又鬧了一個笑話出來。拜託,全球六十億人都很忙,香港也不是甚麼世界中心,你的一件小事故,沒那麼多人會注意的。

比如說今年的書展,開幕第一天就又出禁書了。那是本台灣出版的西方古典愛情故事介紹,講的都是希臘神話裏那些牧神嬉春,愛神勾人之類的傳說。它還配上了大量插圖作品多出自文藝復興以降的西洋油畫,其中還不乏大師名作。就是這樣的一本書,被循例巡迴書展的影視處督察宣布為「禁書」,不得在會場內發售甚至陳示。理由?那些油畫太淫蕩了,不只有大量的裸體,還有調情愛撫的場面,傷風敗俗之至。

按照往例,這絕對是樁「國際笑話」,但由於這類笑話已經成了每年書展「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所以它也就不再好笑了。更何況就算真有國際人士關注香港,他們也早把這種習慣看成了香港社會的特質,在尊重文化差異的前提底下,放心,他們是不會恥笑香港的。

既然不再笑得出來,我們就得好好靜下來想想,為甚麼這類笑話可以一再重演。從制度下手,文章已經夠多;從文化分析,更是人人有話說;所以我們不如從宏觀投向微觀,把焦點放在個人身上,也就是那些代表全港市民負起維護社會最低道德水平線重任的審查員。

這位認定西洋油畫傑作穢目的督察到底是個甚麼樣的人呢?他受過甚麼樣訓練,使得他可以如此自信地下達明快而果決的禁令呢?據說這些影視處的督察多是「EO」(行政主任),起碼受過大學教育,好歹也是知識分子。要有怎麼樣的教育,才教得出這種學生,獨具慧眼地發現掛在歐洲藝術館裏的名畫原來是不宜兒童觀賞的?

我想起了近年很熱門的通識教育,因為在我看來通識教育其實也是種道德教育。所謂道德教育,絕不只是一種可以幹甚麼又不可以幹甚麼的紀律訓練,而是一種更廣闊更圓融的道德心靈之養成。一個受過完整道德教育的人,不能只懂得合乎道德與不合乎道德的種種規條判斷,他還要知道道德判斷的適用範圍,不會看了一齣講騙子的戲就說它鼓吹說謊。他要通曉人情世故,曉得因時制宜,恰如其份地作出言行舉措,不會在公共場合放屁,也不會在廁所裏忍屁。西方人文教育傳統講究「品味」(taste)的培養,在文藝復興時期,說一個人有品味的意思不單是說他能吃會穿,還是說他總能在最適當的時間和場合做出最好的判斷,這也包括了道德判斷。

因此一個受過完整通識教育的人應該是寬容的,有同情心的,明白事理的,或者是我們常說的:「懂得多角度思考」。他絕不會輕易地把一幅裸體畫當作誨淫宣傳(儘管他可能知道二者間的界限不甚分明),也絕不輕易在標榜知識繁衍和文化多樣的書展裏決斷甚麼是不能存在的。

這位督察之所以可笑,就是因為我們大家直覺地感到他「不懂事」,猶如一個穿內褲去婚禮的莽漢。而這種笑話的一再發生,就說明了我們的教育有問題,教出了一群bad taste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