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8日星期三

梁文道:牙膏到底有毒沒毒?

【都市日報-兵器譜】中國質檢總局在中國「毒牙膏」傳聞初起之時立場站得十分堅定,不只屢次出面澄清,還要香港特區政府放行那幾個被禁入口的牙膏品牌,差點引起有關一國兩制的權限爭論。這種反應是典型的防禦反應,人家批評我們了,首先就得自衛。

當局所持的自衛理由是那些牙膏的二甘醇含量沒有超出國家標準,對人體無害。但問題是就算它們符合你的標準,卻不合人家外國的標準呀。這種解釋不只沒起到任何作用,反而還變相地公告全球,我們中國的產品質量標準就是和你們老外不一樣,而且是低一點的標準。果然過不了多久,質監總局又下令禁止牙膏使用二甘醇了。

這個故事的教訓是中國的產品要想出口的話,就不能只是關起門來按自己的規則辦事,還要看看那些進口國的標準。在這風雨飄搖的非常時期,中國不只要參考各項產品的外國質量標準,更要不怕採用國際上最嚴格的指標,唯其如此方能挽救「中國製造」的聲譽於水火。

這是個資訊流動四通八達的時代,外國傳媒要揭發中國產品的問題並不困難,他們只要定期翻譯中央電視台的節目就行了。按照傳統習慣,當局也許會感到一種輕巧方便的誘惑,那就是直接嚴管少數傳媒,而非嚴控數之不盡的產品,似乎只要醫生都閉上嘴,病人就好像很健康了。

針對這點,英國的《經濟學人》周刊最近也發表了一篇報道,他們明智地指出,只有越多的傳媒監督,中國產品的質量才會越有保證。他們甚至叫讀者要做好心理準備,隨中國當局決心的增強,短期內必將爆出更多的駭人醜聞。然而,我們卻不應該從此徹底喪失信心,反而要把那些與日俱增的壞消息看成好兆頭,因為它就像一場痼疾的徹底爆發,重藥治症總比苟延殘喘來得好。

其實戰後的日本,以及七十年代末的台灣與韓國,也都分別做過次貨的代名詞,當時的台灣甚至因為冒牌產品的盛行而被人稱做「海盜王國」。但是它們後來都成功地扭轉了自己的形象。日本汽車的工藝水平如今甚至遠遠超出了美國老大哥,廣受美國消費者認可。參考這些地區走過的道路,我們就會發現,力求最嚴格最完美的質量標準,堅持更開放更自由的輿論環境,就是回應中國產品威脅論的王道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