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6日星期三

梁文道:地方官能為外交負責嗎?

【都市日報-兵器譜】就算中國商人全都童叟無欺,不賣假冒偽劣產品,並且極力維持生產標準;而工廠管理階層和原料供應商也都成了堯舜,絕不偷工減料掉包充冒;我們還是要面對一個非常棘手的難關,那就是環境問題了。

大家都知道,環境污染可以直接影響依賴環境的原材料生產,尤以食品為最。之前炒得很熱的「寵物食品事件」,問題不就是出在原料嗎?

現在的太湖污染事件也應放在這樣的背景下考察。湖水水質惡化,包括大閘蟹在內的水產自然也就難逃一劫。然而這湖水的問題真的就只是官方所說的「天氣炎熱,水位下降」那麼簡單嗎?

每逢自然環境出現變化,許多地方政府總是本能地把它解釋成人力不可阻擋的天災;可是每回大家事後細究下來,就常常看見人為的痕跡。或許我們仍然沒有直接證據指出太湖的藍藻暴增與湖邊工業發展的關係,可是湖畔居民都曉得原有的竹林幾乎殆盡,他們都目睹了十幾二十年來無錫工業化的猛進,也同時感受到了本來歌曲裏「又香又甜」的太湖水怎樣漸漸變得又臭又濁。

為甚麼明擺在眼前的環境惡化,大家卻像久入鮑魚之肆,慢慢習慣以至於麻木了呢?這自然又是為求經濟增長而不顧環境代價的粗放式發展的結果。可是難道官方和民間就沒有一個人是清醒的嗎?倒也不是。曾經被中央電視台列為二○○五年「感動中國」候選人之一的吳立紅就曾奔走多年,為太湖的污染多番投書鼓呼,還贏得了「太湖衛士」的稱號。可惜他後來被告「敲詐勒索」,近日即將出庭受審。

這一路說下來,我們就明白中國產品安全問題的深遠了,以太湖大閘蟹的個案為例,它背後牽扯到了無數人的生計、環境的惡化、發展策略的失衡、政府權責的行使、民間監督的有無等多重環節。這就是產品不安全這個新版中國威脅論難以應付的原因了,它不只是外交層面的課題,也不是光靠經貿談判就能處理掉的項目,它涉及了太多中國內部的困難。

國際社會一旦形成了中國食品和產品都很危險的印象,不只拆解起來很棘手,各種保護主義和主張對華貿易壁壘的聲音也會變得更加雄壯。這個局面的出現恐怕是一般地方政府難以預料的,但我們都必須承認這是一個內政和外交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