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日報-兵器譜】據說香港特首候選人的兩場選舉論壇是個劃時代的創舉,在中華大地上頭一回有兩個競逐地方行政首長職位的人要在電視上當百姓的面答問論辯(除了台灣)。而這兩次論壇還透過電視網傳遍廣東省全境,於是有論者說它「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讓大家認識到「民主的風氣」。
示範?民主?在大談這些美好的願望與宏偉的概念之前,我們永遠不應忘記香港的特首選舉是場結果早知的比賽,而電視機前的七百萬觀眾之中也有八百人是真正有投票權的選民。然後,我們再來看這兩場辯論到底辯了些甚麼東西。
請回想一下,所有看過這兩次論壇的觀眾們,你可記得曾蔭權和梁家傑說過些甚麼嗎?在台風與辯才以外,你對他們說過的話可還有任何印象嗎?除了導演張堅庭特訓梁家傑與曾蔭權助手苦思應敵方法等花邊新聞,你記得曾梁一人各自提出了甚麼政策要點嗎?如果答案全是沒有,請放心,那不是因為你的記性特別糟,而是因為我們確實沒法在這兩回辯論裏看見「牛肉」,聽到太多實質的政策爭論。就算偶而有一點關於政策的爭辯,那也不是大眾傳媒關心的重點,不是過去一周以來傳媒想要我們記住的東西;而大眾關於一樁新聞事件的記憶,總是由傳媒塑造的。
於是我們更加關注的,是哪一位候選人的「表現」較好,而不是誰的話比較有理;是哪一個人更擅長說故事講笑話,而不是誰的建議更實質更不空泛;是哪一方的表情手勢更生動,而不是誰更加了解香港社會的需要。
這不是香港獨有的現象。即使在歐美等老牌民主國家,過去二十年間的政治辯論也有淪為娛樂表演的傾向。根據《普林斯頓評論》(The Princeton Review)2001年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美國總統候選人的公開辯論在過去二百年間有不斷弱智化的傾向。分析他們使用的辭彙之深淺,可以顯示觀眾聽懂演辯內容所需的最低教育程度。結果小布殊在歷屆候選人中得分最低(6.7),他的對手戈爾則有7.9分;甘迺迪和尼克遜都接近10分,林肯與道格拉斯更有11.2和12.0表現。換句話說,美國總統候選人在辯論中所用的詞語和概念是越來越淺顯易懂了;直至今日,美國最重要的公開辯論講的都是小學生的語言。
這個趨勢說明的不只是群眾的弱智化,也不是政客的弱智化,而是政客把群眾當成兒童的傾向。在公關形象顧問與職業撰稿人的協助之下,政客越來越不關心自己所要表達的觀點與內容,卻反過來把重點放在表達觀點的手法之上。在政治化妝師(spin doctor)稱霸的年代裏,從政壇到媒體再到一般百姓,比起政策上的真理越辯越明,大家更看重的是表演的刺激和有趣。
自古以來,民主政治就是一種靠言語決勝負的遊戲,所以古人流行修辭學,今天要學演講術。但從未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文大於實,娛樂勝於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