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9日星期五

梁文道:誰怕一個商業化的聖誕節

【南方都市報】正當中國人過聖誕節過得越來越熱鬧越來越愉快之際,有一份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武漢大學等多所著名院校的十位博士生聯署的倡議書唱出了反調,並且迅即成為全國媒體關注的熱門話題。這份倡議書叫做《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第一句話就說出了全文重點:「西洋文化在中國已由微風細雨演變成狂風驟雨,最為直接和集中的體現,莫過於聖誕節在中國的悄然興起與日趨流行。」

批評中國人過聖誕節是崇洋忘本這種說法,近幾年來不絕於耳。表面看來,「十博士抵製聖誕節」這篇文章也不外是老調重彈,但細讀全文,我們就會發現這份「檄文」別有一番新意。他們也和許多以捍國粹為己任的批評家一樣,把矛頭指嚮了商家。可是與那些批判中秋節與春節被市場搞得太過商業化的論者不同,他們認為商家之罪只在「對聖誕節流行起了重要的推波助瀾作用」,而非把聖誕節弄得太過世俗。相反地,這十位博士生建議商人「應充分挖掘中國諸多傳統節日所蘊含的巨大商機」。

其實質疑當今聖誕節文化的,又何止中國人呢?傳統基督教國家如英美也有一批堅守基本教義的信徒不滿聖誕節的現代面目,他們一方面要求把聖誕老人這類非基督信仰的「雜質」排除出去;另一方面則害怕借這些雜質茁壯的商業力量會掏空了聖誕節原有的宗教精神。

很多中國的「有識之士」以為只有中國人才會把聖誕變成消費嘉年華,而西方人則比較重視它的傳統宗教意義;前者喧鬧,後者寧靜;前者是物欲的,後者則是靈性的。事實上,聖誕節前後的一段日子嚮來是國際零售市場的旺季,凡是從事零售商品製造的廠商都知道它有多重要,要是在聖誕節前半年還沒接夠訂單,未來的日子就岌岌可危了。可見在西方世界那「寧靜」聖誕的表象底下,是一連串禮物與裝飾品組成的巨大商業洪流。

批評者的立場就是要撥亂反正,把派對里的人群導回教堂,將沉迷在減價季節的消費者重新更生為神的信徒。在他們的眼中,聖誕節的商業化是種文化危機,因為它傷害到了基督教的精神,而基督教傳統正是西方之所以為西方的本質。

資本主義的影響力當然要比聖誕節的原始意義大得多,我在電視新聞里看見一個約摸七歲的小女孩對記者訴說她的聖誕願望:「希望大家未來可以多點消費,帶旺經濟。」對於這樣的現象,西方基督教國家里護教心切的記者認為是宗教文化的腐蝕,中國發起抵製聖誕節的學者所看到的則是商業活動底下的文化入侵。

有意思的是,假如那些西方評論家的說法成立,假如市場化的聖誕節真會摧毀了作為西方文明基石的宗教傳統,那麼近日發表聯署文章的十位博士生就不用擔心了,他們再也用不害怕西方文化的擴張。因為當前中國迎來的只不過是一個給抽空了西方文化骨髓的聖誕節,一個純粹為了促進消費而存在的借口,和商場換季大減價差不多的一種營銷活動。這樣的聖誕節傳統,不只和西方文化沒有多大關系,在那些堅守傳統的基督徒眼中甚至可能還是反西方的呢。

而節日的商業化,恰恰是呼吁中國人起來對抗聖誕節的「十博士」所最不關心的問題。他們甚至主張中國商人要多點開發傳統中國節日的商業潛能,比方說把孔子誕辰變成年輕一代也都喜歡參與的教師節。且讓我們想像一下一個商業潛能被充分開發的孔誕會是什麼模樣:酒店會不會打出「敬師住宿套餐」?餐廳又會不會開出天價「敬師大餐」?而在這人人都被尊稱為「老師」的國度里,大家又會不會趁此良機送禮給上司,巴結示好呢?說不定有點創意的商人還會把孔子像造成可愛的小玩偶,讓年輕人掛在手機和書包上。這樣的孔誕,算不算弘揚了我們的傳統文化?光耀了祖宗的門楣呢?

其實12月25日也不是耶穌的真實生日,它本是羅馬帝國供奉太陽神的重要節日,早期基督徒為了掩人耳目地傳教,才把它挪用過來改頭換面。那些西方批評家學藝不精,不知道任何傳統節日都會在流傳的路途上變形,成為一個容器,讓參與者安放自己一套詮釋與意義。早年的基督徒如是,今日的非信徒亦然。至於中國那十位博士生更是白讀了那麼多年書,還到不了西方同行這一層次,因為傳統節日與商業力量間的關系,他們連想都沒有想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