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6日星期三

梁文道:和諧發大財?

【都市日報-兵器譜】現在的問題是,當中國日漸意識到自己的大國地位,而且連外界也都如此看待中國的時候;中國有沒有提出一種不同於美國的價值觀,有沒有一套自己的國際秩序圖像呢?

當美國仍然著力於推銷民主政治與自由主義的時候,中國又拿出了甚麼來和世界各國打交道,界定彼此的關係呢?

近來有不少英語世界的媒體開始重視胡錦濤常常在外交場合提出的「和諧」(harmony)一詞,覺得這是個很有中國特色的概念,甚至足以和美國的「民主」分庭抗禮。

然而,所謂「和諧」又是一個容易流於空泛的模糊名詞,大家應該怎樣確定它的內涵呢?關於這點,《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柯亨(Roger Cohen)的看法在英語傳媒之中很有代表性。在早前一篇論及APEC年會的評論裏,他認為在與會各國面前的,是兩條不同的道路,一條是美國力主的民主外交,另一條就是中國式的「和諧」了。

後者的特點就是比市場經濟先進國更強調做買賣的優先地位,大家最好少談政製和意識形態的差異,不要強逼緬甸這樣的國家放棄軍事獨裁,多做實質互利的交往。

另一個常被引用的案例就是中國和蘇丹等非洲國家的關係了。美國援助這些不發達國家往往有一系列附帶條件,要求她們改善人權狀況,加強民主改革。中國對待她們的方法卻截然不同,慷慨相助之餘又不過問內政。因此許多評論驚呼中國這個市場經濟後進國比起傳統西方國家還要「資本主義」,還要實際,與她們的傳統對手蘇聯完全是兩回事。

換句話說,中國在外交上提出的「和諧發展」基本上被解讀為「和氣生財」。可是,這真是中國人認同的價值觀嗎?中國投射出來的國際秩序是否就僅只於一個全球市場,而不涉及任何「普世價值」呢?這樣的立場在道德上和觀念上有沒有足夠的說服力,還是它只不過是一時之間的權宜之計呢?

大家近一兩年來誇談「軟實力」,以為輸出文化工業產品和做做廣告公關等表面工夫就是了,其實真正的核心還是一個國家有沒有一套自己相信又足以服人的價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