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0日星期三

梁文道:聖誕音樂情歌化

【都市日報-兵器譜】我在一個晚上細細聽完加丁納爵士(Sir John Eliot Gardiner)演繹的巴哈聖誕清唱劇,然後又在唱機裏播放喬治.米高(George Michael)精選裏的《Last Christmas》,最後為湯姆.韋斯(Tom Waits)的《Ruby's Arms》。這剛是聖誕音樂由宗教根源走向俗世,越走越遠的一趟路程。

由於聖誕音樂太受歡迎,在香港幾乎是自11月尾開始,就能到處聽見它們;由於聖誕音樂太過普及,幾乎每一個人都能隨意哼上兩句;所以我們都不再留意它們原是一種多麼神奇的音樂,例如《普世歡騰》(Joy to the World),它的第一句大概無人不曉;可是大家又有沒有注意到這一句的旋律恰好是由上而下順序八度,何等簡單的寫作技巧,但是寫得好又是何等的困難?

更有意思的,是這首歌與《平安夜》等許多聖誕名曲一樣,都不是甚麼大作曲家的手筆,但其純樸動人處就算與海頓和韓德爾的聖誕頌歌比起來也毫不遜色。它們的美,有人認為是源自民間作曲家單純而懇摯的宗教情緒。聖誕音樂本來就是一種宗教音樂,只是我們都麻木了。聽得太多,它們就成了一群營造節日氣氛的音響環境。與聖誕節本身由一種基督宗教的傳統聖日漸漸變為全球的消費假日一樣,不只大家對待聖誕音樂的態度是世俗化的,它的創作和演繹也一樣符應了這個過程。

比如說如今已成標準聖誕曲目的《白色聖誕》,就和宗教拉不上甚麼關係,它要傳達的就是這個假日的特定氛圍。聖誕節的氛圍是些甚麼東西呢?冬雪中的爐火暖熱,家人團聚的溫馨親情,樹木、燈光與各式裝飾品營造的華麗璀璨,當然還有情人之間的甜蜜平靜。於是許多20世紀之後譜寫的聖誕音樂就圍繞著這些主題發展打轉,尤其以情歌為大宗。結果在流行音樂當道的這一百年裏,幾乎沒有多少保持宗教本色的聖誕音樂能夠達到這類世俗聖誕歌的普及程度。

喬治.米高的《Last Christmas》就是一個上佳的例子,它大概是過去20年間創作出來的聖誕歌中最流行的一首,然而它的主題卻是藉著聖誕的節日氛圍去講述一段逝去的戀情。

相比之下,湯姆.韋斯的《Ruby's Arms》走得更遠,它只在歌詞上點一次「聖誕節」三字,在音樂上則以一小段鐘聲暗示節日的來臨。比起《Last Christmas》還有一個嶄新的戀情擺在眼前,它乾脆以聖誕節那種強調團圓的氣氛為背景,道出一名男子心碎離去孤身上路的清冷。這樣的聖誕節當然是創作《平安夜》的那位牧師難以想像的,可是在這個聖誕節變成提早的情人節的時代,說不定它更能唱出許多失戀男女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