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日報-兵器譜】我們時常詬病香港的報紙視野狹窄,格局不寬,例如澳洲「鱷魚先生」史帝夫.歐文的死訊竟然上了國際版的頭條;而銷量排在頭一兩位的報紙頭版,往往不是車禍、兇殺就是更細微的社會新聞。
但是抱怨歸抱怨,我們還不是照買無誤,看得不亦樂乎?而且我們再也不能隨便拿外國的情況來做對照了,因為除了《衛報》和《紐約時報》等傳統大報之外,全世界有越來越多報紙開始把主要版面貢獻給地方新聞、社會新聞和所謂「與生活更加相關的消息」。尤其是那些積極開展網絡新聞的報紙,這種趨勢就更加強烈。
原因不難想像,如果要照顧網民的需要,你會發現他們更想看的是下個月有哪些商店會大減價,自己住的地方附近又有沒有甚麼嚴重罪案;而非以色列是否百分百地遵從了停火約定,或者接下來的中國「兩會」有沒有特別的人事變動。如果一家報紙的網絡版想來點交流互動,要求網民主動提供「市民新聞」,那麼可以肯定這些新聞一定也有很強的地方色彩,而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重大事件的市民角度」。
所以美國有些城市的報紙在把資源進一步向網站傾斜的同時,也做了些基本結構的調整,那就是大幅削裁政治版和國際版的篇幅和人手。然後仿效香港報刊(這句是我說的),把資源集中到地方新聞甚至消費資訊之上。
這種轉變對傳統的新聞人來說自然十分不堪,因為他們在受專業教育的時候就被灌注了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認為自己有責任去報道最重要的大事,例如伊朗如何應付國際制裁;而非那些看來和自己很貼近,實際上卻影響不了公民生活的芝麻小事,比方說隔壁街有頭小狗給車撞死了。
對主流新聞界來講,互聯網革命帶來的這個轉變意味著真實讀者的需要第一次切實出現,他們不只用點擊率來告訴你他們想看甚麼,甚至還會主動提供自己感興趣的題材。重要資訊的界定權正從編輯和記者的手中流失,不久的將來,將是讀者來完全操縱重要新聞的定義。